《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法國新聞工作者董尼德的《幻象帝國》,則是一部總結了「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上半場」指的是習近平自接任總書記到二○二五年中為止。在十二年前,因著胡錦濤「一次全退」的決定,習近平得以在二○一三年初名正言順將黨、政、軍三大權力一次收攏到自己身上。今時今日回顧這個關鍵時刻,確實可以發現從胡錦濤到習近平,是日後中國政治、社會文明發展的分水嶺。胡錦濤、溫家寶執政時代,中國在商業經濟上致力從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門融入世界市場;對內治理上,網際網路和媒體還有監督、議論的空間。無論公共知識分子推動的「新公民運動」,或者民間律師倡議「依法維權」,都為中國的體制改革留下了進步的可能。但從胡、溫到習,不只是人事的更替,更是執政路線的大轉變。文革結束後,一般論者同意中國經歷了兩段較為開放的時期,第一段是一九八○年代,第二段是兩千年前後。但習近平一掌權,中國的第二段開放時期迅速收縮終結。胡、溫執政時期,中國國力快速增長,但尚且以「和平崛起」來敘事。到了習近平掌權,依靠經濟收買和武力脅迫的對外擴張成了中國對外關係的主旋律。這是《幻象帝國》整部作品的基調。

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系統來介入選舉有成效嗎?

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系統來介入選舉有成效嗎?

宮廟是台灣的政治人物日常地方拜會的重要行程,每到選舉年更是如此,每逢選舉,台灣的廟宇也跟著熱鬧。本文以下簡介由國立中山大學佘健源、國立政治大學卞中佩、Creighton University Colin O’Reilly,以及世新大學劉玉晳等學者所合著,發表在《Foreign Policy Analysis》的〈In the Name of Mazu: The Use of Religion by China to Intervene in Taiwanese Elections〉(以媽祖為名:中國以宗教介入台灣的選舉),探究中共如何透過滲透台灣的宮廟系統來達到介入選舉的目的。該文以高雄市境內的宮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高雄市各里的媽祖廟密度與被視為親中政黨的國民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呈正相關;然而,都會選區和鄉村選區之間存在差異,僅有都會選區的媽祖廟密度特別與國民黨的得票率呈正相關,這與台灣的宮廟本質存在差異有關,也間接說明為何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的效果有所差異。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以社群主義思想聞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艾齊歐尼在最新的一篇文章當中,討論了「好的」與「壞的」民族主義典範,他把新興的香港民族主義視為一種優質的民族主義發展,並預言香港民族主義很可能會「台灣化」,也就是說,他把台灣的民族主義也歸在同一個「好的」民族主義類別。不過,到底什麼是民族主義?什麼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威權與憲法

威權與憲法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威權政體中憲法是沒有意義的政治文件,憲法對於任何政府的權責規範或者對於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都不過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文字而已。那麼,既然憲法無法約束威權統治,為什麼中國共產黨中央要進行修憲?修改一個普遍認為沒有約束力的文件,究竟有甚麼意義?

哈佛大學怎麼研究中國五毛黨?又有什麼發現?

哈佛大學怎麼研究中國五毛黨?又有什麼發現?

這是第一篇系統性的五毛黨實證研究,到底五毛黨是誰?他們做了哪些事?又有什麼可觀察到的脈絡呢?
本文介紹哈佛大學政府系Gary King教授關於五毛黨的研究發現,就方法論上可說是集大成之作,也不意外的登上了第一名的政治學期刊。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一窺中共政府在刪文與禁關鍵字之外,另一種可能面對網路輿論的對應方式:轉移注意力。然而,會做這件事的只有中共政權嗎?

從中共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兩岸:(1) 權力地位的影響

從中共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兩岸:(1) 權力地位的影響

身為台灣人,無論你是站在統獨光譜的哪一端,都無法否認兩岸關係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每次總統大選最熱門的議題。從1996年總統直選開始,我們可以發現,總統候選人在總統選舉時為求勝選,必然採取「選票極大化」的策略,以爭取最多選民的支持。曾於選舉期間高喊「獨立萬萬歲」的陳水扁,卻於2000年就職時提出讓獨派大為不滿的「四不一沒有」。而2008年競選總統的馬英九也曾於報紙刊出「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這幾乎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訴求相同的文宣。由此可見,總統選舉相當程度影響著台灣總統的兩岸政策。那反觀台灣海峽的另一端──中共領導人的政治繼承是否也會影響他們在兩岸關係上的決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