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法國新聞工作者董尼德的《幻象帝國》,則是一部總結了「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上半場」指的是習近平自接任總書記到二○二五年中為止。在十二年前,因著胡錦濤「一次全退」的決定,習近平得以在二○一三年初名正言順將黨、政、軍三大權力一次收攏到自己身上。今時今日回顧這個關鍵時刻,確實可以發現從胡錦濤到習近平,是日後中國政治、社會文明發展的分水嶺。胡錦濤、溫家寶執政時代,中國在商業經濟上致力從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門融入世界市場;對內治理上,網際網路和媒體還有監督、議論的空間。無論公共知識分子推動的「新公民運動」,或者民間律師倡議「依法維權」,都為中國的體制改革留下了進步的可能。但從胡、溫到習,不只是人事的更替,更是執政路線的大轉變。文革結束後,一般論者同意中國經歷了兩段較為開放的時期,第一段是一九八○年代,第二段是兩千年前後。但習近平一掌權,中國的第二段開放時期迅速收縮終結。胡、溫執政時期,中國國力快速增長,但尚且以「和平崛起」來敘事。到了習近平掌權,依靠經濟收買和武力脅迫的對外擴張成了中國對外關係的主旋律。這是《幻象帝國》整部作品的基調。

《尋租中國》: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製造2025」

《尋租中國》: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製造2025」

全球化重塑了中國經濟樣貌,反過來中國也帶給世界政治經濟新因子。許多人期待或擔心中國正在改變全球遊戲規則,但是也有不少人質疑中國的能力與意願。在本書結論中,我將總結回應三個問題:中國是否會落入發展陷阱,美國為何抵制「中國製造2025」產業升級計畫,以及中國重返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的理論挑戰。(編按:本文是《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結論部份的轉載。)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導論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導論

台商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不但牽涉海峽兩岸各自的歷史進程與身分政治,更涉及對發展與分配的價值判斷,因此多年來一直「說不清」,甚至「不可說」。從中國政府角度,過度讚揚台商對中國經濟之「貢獻」,有失「顏面」。從台灣角度,對「威權發展主義」採取批判者,不會聚焦於「貢獻」,而著重分配與剝削。對台灣,台商的政治效應更不容易分析,畢竟台商這個集合名詞承載了負荷過重的意義,「奇美」、「旺旺」、「頂新」、「台積電」、「聯電」、「鴻海」等等,各自攜帶著差異的政治想像。西進的台商作為「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更被賦予迥異的工業價值標籤。

「中國模式」的內外矛盾:從十九大場外二三事談起

「中國模式」的內外矛盾:從十九大場外二三事談起

回顧剛落幕的中共十九大:在場內,習近平高談3.5小時「中國夢」;在場外,劉曉波遺孀劉霞在其夫逝世百日「被旅行」,趙紫陽故居及親屬則在趙98歲冥壽「被斷訊」。本文以「場外所做」當作「場內所說」的反思起點,重現「中國模式」在內部治理乃至外部策略上的矛盾。
綜合來說,十九大之後中共當局應會循著「中國模式」既有路徑繼續追逐「中國夢」,只是,經濟發展缺乏民主調節還能持續多久?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和平能否同時實現?無疑是未來中國與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全球民主退潮下看「中國模式」與「太陽花運動」

全球民主退潮下看「中國模式」與「太陽花運動」

根據「自由之家」的年度調查,全球已經連續九年處在民主退潮中。也就是說,自2006年以來,每年自由分數衰退的國家要多於增長的國家,而2014年尤其慘烈,自由衰退的國家是自由增長國家的幾乎兩倍。進一步追究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的「第三波」民主化為何在二十一世紀出現頹勢?有些國家是因為個別內政問題,如蔓延的貪腐問題(菲律賓)、無能的政府治理(巴基斯坦)、難以消彌的族群衝突(肯亞)、日趨惡化的經濟不平等(墨西哥)、政治菁英對憲政體制的藐視(泰國)等,讓該國人民與統治菁英對民主體制喪失信心而放棄。但也有一些國家則是受到俄羅斯、中國、委內瑞拉這些看似更有效能的威權政體的鼓舞而漸漸遠離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