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徵」迷思:從預算角度看普發現金的適切性

「超徵」迷思:從預算角度看普發現金的適切性

近期,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不少媒體與政治人物使用「超徵」一詞,並呼籲政府「還稅於民」、「普發現金」。作為政府預算研究者,筆者希望藉此文探討「超徵」一詞是否合適,分析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原因,並討論普發現金的可行性與適切性。簡單來說,超徵是一個誤導性的用法,我們應該稱之為「稅收超出預估」,而不是超徵;即使政府有財政賸餘,也應優先用於還債或社會福利,而普發現金這樣的作法是所有選項當中最不適合的。

如何看懂高雄市的債務問題?

如何看懂高雄市的債務問題?

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例如苗栗縣的債務超過債限甚多,縣庫曾一度於2015年發不出公務人員薪水,引發軒然大波;高雄市的債務居全台之冠,近期成為選戰的攻防焦點。網路名人館長陳之漢抨擊高雄高達3,000億元的債務,恐帶來超過60億元的年利息;高雄市新聞局長張家興則表示:「陳菊市長任內舉債1,000億元,還債1,200億元,還的還比借的多。」到底誰對誰錯?高雄複雜的債務問題應該如何剖析?筆者將一一檢視有關地方政府債務的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