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投國民黨還是不投民進黨:支持率消長與跨層次推論

票投國民黨還是不投民進黨:支持率消長與跨層次推論

如果單單看得票率,民進黨在台灣所有選區幾乎是大幅流失,而國民黨大幅增加。但是如果看支持率就很有意思了,其實各縣市藍綠板塊的消長模式並不相同;像是鄭文燦的支持率實際上比陳其邁還要低,可是卻大敗國民黨。民進黨大敗意味著「綠轉藍」真的發生了嗎

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南韓的勞工組織比台灣還要強悍許多,不只是罷工,還常常有激烈的上街抗議活動。綜觀台韓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幾乎可說是雙胞胎兄弟,兩者都是在美國的經援、技術移轉、開放市場的幫助之下,並且是在威權統治時期達成高度經濟成長,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勞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為什麼南韓的工會表現出的「戰鬥力」十足,而台灣的工會卻好像很少發揮作用呢?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工會組織率這麼低,而且大多數都跟小綿羊一樣乖巧?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威權政體中握有政治權力的菁英,若預期自己在民主化後會被「轉型正義」,必然會抗拒民主化。另一方面,受到威權統治壓迫的政治異議組織,理應在民主轉型後依據政府檔案調查政府暴行,對威權統治菁英進行司法制裁。若是如此,民主化應該是激烈的對抗,但為何有些國家的民主轉型是和平地進行?這些國家的轉型正義又是如何實踐?比較政治學者Monika Nalepa以東歐國家為例,提出了另一種見解:歷史真相帶來的艱難,將使政治異議勢力難以實行轉型正義,但卻由於面對歷史真相是如此艱難,反倒給予前威權統治菁英保障,使他們無懼政體轉型,而願意交出政權。

兩岸互動新模式?從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遺緒談起

兩岸互動新模式?從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遺緒談起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以56.1%的得票率贏得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大選,同時民進黨贏得60.1%的立法院席次,穩定超過半數。許多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此次大選結果對台灣的未來兩岸政策的啟示為何?將如何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未來兩岸關係應該如何發展才能可持續?筆者認為,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必須先理解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遺緒,尤其,為什麼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會讓國民黨從加分變成減分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本文是一位在北京《財新周刊》任職的台灣記者、文字工作者所寫的文章,原發表於作者的財新博客以及臉書。雖然整篇文章篇幅很長,但很詳細地寫出國民黨在大選中失敗的原因,主要分析四大面向:國民黨的歷史包袱、兩岸關係的國內政治後果與民眾對政黨信任的反轉、組織系統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衰退,以及世代落差。本文以國民黨的發展、論述、組織為主軸,不只分析其敗選原因,更可以視作近年台灣政治發展的一篇紀實,因此本刊取得作者的同意,重新刊登於此。

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2016 年中華民國公職人員暨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於1月16日晚間出爐,對照民進黨在總統及其他區域立委的大獲全勝,代表國民黨參選之候選人在6席原住民立委席次當中仍佔得 6 成以上得票、共 4 個席次,讓許多網友感嘆:「臺灣變天,除了原鄉」。本文試探討國民黨在各原鄉間政治勢力穩固之原因。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作者在前篇透過比較巴西、阿根廷與智利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得到兩個觀點:(1)過去威權統治越是採用司法鎮壓,民主化後追求轉型正義的強度會越弱;(2)司法菁英參與過去威權統治與鎮壓的程度,會影響民主化後採用司法途徑審判過去危害人權的可能性。本文將先介紹國民黨政府如何透過訂立法律與利用軍事法庭進行政治鎮壓,再說明臺灣與南美三國的差異。我們會看到,從形式上來看,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與智利相似,是採用一般法院與軍事法庭並用的體制。然而,國民黨政府卻不似南美三國在軍事政變前曾存有權力分立的傳統,因此蔣介石在集權與控制司法部門的過程並未受到司法菁英的挑戰。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政治學理論如何看待國民黨的換柱、立朱呢?
國民黨以「背離主流民意」為由,廢止已提名候選人並徵召「符合主流民意」的未提名候選人,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嗎?
朱立倫在藍綠光譜上採取的立場是符合主流民意的嗎?
決定選舉勝負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候選人必須要選擇「誰」的立場呢?
 
本文嘗試從「選舉的空間理論」提出一純粹學理上的詮釋。林教授以政治科學的累積知識來幫助大家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政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