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政治向來是社會科學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如何依據血緣、歷史、地域、文化、語言、價值觀、宗教等因素形成不同族群,國家與族群如何互為因果,都是學者向來關心的問題。旅台馬來西亞年輕學人馮垂華在其得獎作《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正是透過極具歷史意義的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梳理馬國族群政治的前世今生,乃至未來。
《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導讀: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的前世今生

族群政治向來是社會科學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如何依據血緣、歷史、地域、文化、語言、價值觀、宗教等因素形成不同族群,國家與族群如何互為因果,都是學者向來關心的問題。旅台馬來西亞年輕學人馮垂華在其得獎作《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正是透過極具歷史意義的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梳理馬國族群政治的前世今生,乃至未來。
不管在國外或國內,我們經常聽到人們稱自己或他人為「華人」。即使「華人」一詞在某些時候可以用來當作政治動員的口號(例如:支持華人候選人)或是被轉化成更廣泛的政治訴求(例如白種人歧視華人),一般對於華人的認知仍多著眼於其文化和族群上的相似性;換句話說,這個詞彙並不以國家作為特定疆界,而是較近似於Benedict Anderson所稱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