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近期在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時掀起激烈討論,部分立法委員和黨團提出多項預算減列及凍結案,引發朝野間的緊張對峙。有媒體報導指出,部分凍結提案涉及關鍵公共建設和社會福利等,不僅激起了民間團體的強烈關注,也引來學者的廣泛討論,而這些爭議再次凸顯預算審議機制在臺灣政治運作中的重要地位。你可能聽過政府預算要被「刪減」、被「凍結」,或是有立法委員提出「主決議」,但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到底中央政府的總預算案,在立法院是如何審議的?立法委員們又能透過哪些方式監督行政部門?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解析立法院的預算審議過程,說明其為何成為近期的重要討論焦點,並從公民視角探討如何看待這次的預算審議。
從藍白合及聯合政府的主張談憲政體制的基本觀念
這次大選的熱門議題之一是關於憲政體制,在野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以及柯文哲紛紛提出在野陣營組成「聯合政府」以及要朝向「議會內閣制」修改的主張。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憲政體制議題。憲政體制事關重大,是整個政治體制的根本原則,因此要好好認識與討論,不能只是由政客或者政論節目一直用「去脈絡」的方式來談。如果不喜歡現在執政黨的方向,那麼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加強國會監督的能量,而不是主張把總統的法定權力給剝奪走。如果不喜歡某一個政黨的人,正確的作法是說服大家用選票把該政黨換掉,而不是修改制度讓該政黨無法掌握法定權力。在野黨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論述、告訴大家替代的方案與治國的藍圖是什麼,而不是只有訴諸「討厭執政黨」然後要剝奪總統的法定職權。
為什麼國會監督對外政策這麼重要?
政治人物最常告訴我們,任何的外交和談判都要講究效率、機密,而民意總是很麻煩的,所以總是拒絕公布資訊,或者只願意到國會「報告」一下就覺得公開了,而不願接受實質的監督。尤其,最近因為突然宣佈的兩岸外交大事,讓很多人開始宣揚「機密外交是常態」這樣的論點。
其實,我們的政府官員都搞錯了。在外交上,民意是政府的最強後盾,不是敵人。
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外交方面,立法與民意機關的實質參與、制度化參與,是讓對外談判結果最佳化的關鍵。如果沒有國會監督的話,行政官員就會「只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