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預算案刪、凍數目達到新高,其中的程序問題在哪裡?

總預算案刪、凍數目達到新高,其中的程序問題在哪裡?

菜市場政治學日前刊出〈「凍」彈不得?預算審議與行政立法間的攻防〉一文,由作者李承彥向大家解釋在「正常的狀況」下,所謂預算的「凍結」是怎麼回事、用意為何。本站共同編輯接續本文的討論,把焦點轉向今年度(2025)總預算在立院審查的情形,在此提出我們的觀察、疑慮。2025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1/21日清晨五點表決通過。表決的前四天,在野黨團(中國國民黨、民眾黨)忽然提出超過三千個提案,在經過媒體報導與輿論的討論後,最後仍有七百多案待表決,於20日院會開始處理。最終刪減近2,075億元,另凍結2,600多億元。總預算刪減幅度(佔總預算百分比)是往年6倍以上;凍結部分則是比近3年平均增加約20倍(從100多億變成2600億)。不過,詳細數字需要等主計總處匯整,因為各項提案非常紊亂,甚至有很多表決通過的案子彼此衝突的狀況,可能要之後才會有確切數字。本站共同編輯群認為,此次預算審查過程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內文綜合了編者群的觀察、以及請教對立法程序熟悉的專業人士。

認識立法院的法案審查程序:為什麼現在表決碾壓會被罵,以前逕付二讀就可以?

認識立法院的法案審查程序:為什麼現在表決碾壓會被罵,以前逕付二讀就可以?

近期國會出現許多爭議,有人說國會改革是希望擴大調查權並推動委員會中心主義。這是什麼意思?又有人說,以前民進黨為國會多數黨的時期,也有很多法案是「逕付二讀」(沒有經過委員會),那這跟現在的爭議有什麼差別?本文要解釋過往的立法程序,正常狀態應該是怎麼樣。國會當中的多數黨和少數黨之間,即使有意見的不同,也應該要把法案的內容拿出來好好審議,不能在每一個環節都不討論,就直接投票通過。過去民進黨國會作為多數黨的時期,都沒有在程序委員會擋掉在野黨的法案(不計為了杯葛而大量提相同法案的部份),一律都進入委員會併案審查。逕付二讀的通常都是沒有爭議、具備高度共識、以及專業技術相關的法案,或是在時間上有緊急需要的法案(例如防疫時期的救助法案)。然而,現在的國民黨和民眾黨,是連任何一個不同的版本都不願意讓它成案,會在「程序委員會」就擋掉民進黨的提案,就算有一讀成立的法案,在委員會裡面也完全不進行任何審查。在過程當中,不管在任何一個環節,都沒有任何的討論,這是違反民主程序和精神的作法。今天國會裡面的政黨,不管是3席、5席、50席,我們認為每一個聲音都很重要,每一個代議士都代表著一定的民意,希望國會能夠有正常的運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憑著席次多就可以破壞民主程序。

為什麼立委要找人交換「委員會」?—論法案審查程序以及委員會的角色

為什麼立委要找人交換「委員會」?—論法案審查程序以及委員會的角色

新國會新氣象。第九屆立法委員於今年元月16日選出,於2月就職開議。最近新聞報導立委諸公們在「委員會」的分配喬不定,還有許多關於委員會「召委」的新聞。為什麼立委們這麼關心自己所屬哪個委員會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立法院的議事核心—委員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