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中旬,雷瑪麗博士和筆者在Taiwan Insigh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漢學參與臺灣研究的議題。隨後,我們粗淺的意見得到王德育和 Achen教授寶貴的意見,雖然他們的立場和我們相反。
我樂見此發展,但也發現部分讀者,特別是臺灣學者們對我們的看法有一點誤解。因此,我必須回答王教授和Achen教授的挑戰。
《螺絲愈來愈鬆》推薦序: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螺絲愈來愈鬆》整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有意思,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有點突兀—本書貫穿了好幾位美國人的生命史,從二戰後的復甦、狂飆的人權運動、美國獨大與石油危機,全球化造成的資本與產業外移,直到網路泡沫與次級房貸風暴。特別地是,這本書刻意地依照時間排列,讓讀者用上帝視角的方式, 看著不同角色在同樣日期的新聞報紙底下,分別過著怎麼樣的生活。這種排列方式如同班納迪克.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裡提到的共時性(Simultaneity),而這個成為民族主義(Nationalism)基礎的共時性, 或許也暗示著本書試著提供的解答
迎接全民基本收入的年代?
你知道韓國差一點就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嗎?
韓國總統大選剛結束,代表保守勢力的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些微之差打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新任韓國總統。雖然這場總統大選最後的攻防集中在「厭女與否」, 但選戰初期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的政策辯論,是李在明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
台灣研究的定位
對於台灣研究應該如何定位,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最近有兩位學者對此提出了意見。他們建議,台灣研究應該透過「漢學研究」與國際學術界對話。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兩位作者的建議,探討如果將台灣研究整合在漢學研究裏,在制度上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沒有同意的「被參與」:健保資料庫訴訟案十年
健保資料庫授權使用的爭議,從2012年人權團體提起行政訴訟,歷經敗訴定讞、提大法官釋憲,終排定4/26進入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隨著日期靠近,公共討論也越來越多。以下簡要說明健保資料授權使用狀況,以及爭議之處,我主要著重於倫理主張的差異而非法學或法律分析,最後提出我的一些想法與大家討論。
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臺灣公民民族主義
這篇論文的分析雖然是簡略的,但它的動機是嚴肅的。它希望能矯正長久以來國際學界的駝鳥心態及偽善:一方面普遍接受中國的民族主義作為一個合理的學術探究對象,另一方面卻無視或故意壓抑對台灣人民族主義的知識探討。
人的本分—閱讀彭明敏《自由的滋味》與《逃亡》
彭明敏傳奇性的一生承載了一種幾近於原型的臺灣歷史典型性,但同時也記錄了一種叛離臺灣歷史典型,與臺灣歷史典型決裂的,普魯塔克所說的「創造歷史」的人格典範。
俄國革命-傳統意識型態如何塑造俄羅斯成為戰鬥民族?(下)
俄羅斯並未經歷中國那種因農民、流民起義頻頻改朝換代的情況。這個外族入侵無數的悲情國度,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君權神授沙皇神話,早在民族主義盛行之前,他們就用膜拜創造了自己的救星。
俄國革命-傳統意識型態如何塑造俄羅斯成為戰鬥民族?(上)
普丁曾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與其說俄羅斯曾在上個世紀感染了共產主義,倒不如說是逆境與理念的共振,喚醒了潛伏在俄國歷史中的備戰基因。從亡國記憶、農奴制度、矛盾的意識形態,獨一無二的境遇才能造就紅色朝代。
《大逃離》書摘:如何衡量帝國大一統的程度?
帝國支配整個大陸的大範圍土地有多常見?帝國霸權最終陷入永久的分裂有多罕見?歐洲的國家形成經驗有多不尋常?這些問題全都需要比較評估。要回答這些問題,只能檢視帝國有多頻繁地消滅眼前的事物──或至少跡近於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