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世界關心民主的人們不免感到深切的不安與恐懼,因為民主制度看似正面臨嚴峻挑戰:在許多國家,我們看到常以煽動性言論和激進立場吸引選民的極右派候選人順利當選,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撕裂。假訊息的廣泛傳播更讓選舉過程變得撲朔迷離,選民很難在資訊過載與真偽難辨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人也開始反思選舉投票、甚至民主的本質,質疑當前的政治參與制度是否能有效代表人民的多元需求,並且穩定地促進公共利益。有學者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現代代議制民主的結構性缺陷,因為選民的選擇被限制在少數候選人或政黨之間,難以全面反映其複雜的政治偏好。這些反思,促使「如何讓民主更具包容性、更多元地反映公民意見」成為了當代政治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課題。今年12月20日,vTaiwan 將舉辦一場有關台灣人工智慧法規的審議活動,屆時將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wi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的專家與會,並開放公眾參與,以共同討論 AI 法規的未來發展方向。
「公民理性論政」是可能的嗎?從實驗政治科學文獻看社群媒體時代的公眾討論
近幾年幾個實驗政治科學的研究都指出:理性論政,很難!無法理性論政的這個現象對我們所在的社會有何影響,身為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大家不太知道怎麼樣理性溝通的現象也許在台灣很常見,但身為一個年輕的民主政體,理性論政在台灣不是不可能。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公民需要保持能動性,發揮公民力,才可以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繼續擴展理性論政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