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似乎總是拒絕被我們理解。它既和歷史牽扯不清、又神定氣閒地定錨於來世。人們急於擺脫它、卻發現它已根植在他們的道德渴望裡。它既帶來創生的力量、也帶來走向死亡的覺悟。它帶來民族間的友好、通往世界大同、也帶來非我族類的敵意。
從民族主義多變的型態裡,臺灣哲學家廖文奎在1950年提出的臺灣民族主義論述,呈現的是什麼道德嚮往,給予我們什麼道德哲學啟發?
台灣公務員會種族歧視原住民嗎?田野實驗法的驗證
過去許多台灣的研究都顯示,台灣的原住民族群在社會、經濟地位平均上相較漢人族群是比較不利的,例如有較高的肥胖率、較短的預期壽命、較少申請社會福利等。這背後的因素很多,但是對於政府來說,政府理論上要依法律公平對待所有族群,假如政府會因為不同的種族而在實際執行政策時給予差別待遇,那顯然就不OK了。
中國對台的「危險邊緣」策略會奏效嗎?
近中國在台海附近頻頻軍演,其戰機也連日騷擾台灣領空。央視主播李紅甚至引前總統馬英九「首戰即終戰」論調出言恐嚇。因此,本文試圖介紹這個國際間談判的「懦夫賽局」。並依此一分析來看中國對台的軍事恫嚇策略是否有效。
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香港和美國的意義
第24屆的北美台灣研究學會年會,於2018年5月24至26日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行。今年的公開論壇邀請到林夏如以及Harry Harding(何漢理)兩位老師來談「中國崛起」對台灣、香港以及美國的意義。兩位老師風格相異而互補,精彩的內容讓全場超過一百名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裡將講座內容做個摘要。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The Taiwan Voter》台灣選民
對於台灣政治學研究來說,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Christopher Achen教授與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系王德育教授所編輯出版、以及十六位國內外學者共同撰寫的《The Taiwan Voter》一書。這篇菜市場文將簡介本書的內容與貢獻。
當全球化來敲門:台灣金融市場與監理制度的變革與現狀 (系列之三)
本篇為系列之三,由於篇幅有限,將快速地帶過全球化對台灣金融市場的影響,說明舊有的金融統治邏輯如何因應全球化的挑戰,然後將焦點放在在金融監理的改革。在研究了金管會成立的歷史背景後,作者認為,台灣的金融監理機制雖然以金融全球化為名,在表面上做了改變,希望對金融市場進行更有效監理,但骨子裡的監理邏輯並沒有完全改變,當國內邏輯碰上國際市場標準,是此次兆豐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執政者的政策方向理應反映社會期待。雖然在台灣保守派基督教成為目前對同性婚姻合法持有重大反對意見的群體之一,但整體而言,過去廿年的台灣社會是持續朝支持與包容同志社群的方向前進。
我們或多或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社會共識反應在政治人物的競選策略上。例如這次蔡英文的競選小卡,就是由彩虹為圍成一圈,象徵社會各種不同族群相互包容,一起為台灣的民主努力。在蔡主席成為蔡總統後,如何不辜負人民的期待與社會共識,透過推動多元家庭政策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讓台灣在民主深化上更往前推進一步,是蔡總統任期內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