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之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個司法鎮壓的閱讀觀點

[書介之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個司法鎮壓的閱讀觀點

本文為大家導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書,這是由「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在十月時發表的專書,由文史工作者、律師、人權工作者與學者共同完成,內容涵蓋了民間社會自力研究與調查的臺灣轉型正義階段性成果。
 
轉型正義包含三個主要的任務:「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不過,臺灣目前只有在賠(補)償加害者的工作上做得比較好。本文從南美洲國家案例出發,先了解這些國家如何追求轉型正義,再回到臺灣經驗,以理解我們所要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本文主要討論:獨裁者如何在「司法手段鎮壓」和「非法手段暴力」之間做選擇,以及其後果是什麼呢?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2015年12月4日是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與現實關懷的哲學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1906-75) 辭世四十週年的紀念日。她一生的思想大抵可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 書中看出完整的輪廓。本文簡介該書,並指出書中的核心概念,至今無論在政治和解、轉型正義、憲政主義,乃至於革命與建國理想,對於國內政治、兩岸關係與東亞國際政治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意涵,值得政治理論學界進一步探索與重建。

在崩潰前哼著歌,屬於每個自由靈魂的匈牙利1989

在崩潰前哼著歌,屬於每個自由靈魂的匈牙利1989

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視為冷戰結束的歷史道標。 然而,卻很少人知道,讓鐵幕驟然崩解的蝴蝶效應,究竟從哪裡颳起?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影展當中,《1989》這部丹麥紀錄片找到了散落在四個關鍵時空的歷史線索,幫觀眾推敲課本上找不到的鐵幕秘辛;甚至,關係到現代德國對待敘利亞難民的態度,以及俄羅斯「教訓」喬治亞和烏克蘭的方式。 原來這一切從上個世紀就開始。

敵人、罪犯與病患(下):國家暴力與威權統治下的三種鎮壓方式

敵人、罪犯與病患(下):國家暴力與威權統治下的三種鎮壓方式

「問,誰來撫慰這些受苦、受傷害的心靈?」台灣社會對於威權統治的恐懼,形成一種對政治犯及其家屬歧視性的社會氛圍,使這些人備受排擠與孤立,宛如被汙名化的疾病帶原者般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在威權統治之下,監獄的矯治功能可以為政治服務,用來糾正與教化政治異議者「偏差」的價值與行為,使他們出獄後順從統治。

然而,有些時候威權統治者會將政治異議者視為「病患」,透過醫院與治療的過程對「健康」重新定義,告訴異議者一件事情:反抗統治的行為出自於行為者的不健康、不健全或者不正常,使之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倘若能夠治癒疾病,則必然不會表達政治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