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憲政體制的採行和變遷:區域與全球趨勢之探討

二十一世紀憲政體制的採行和變遷:區域與全球趨勢之探討

長久以來內閣制和總統制是全球較居優勢的兩種體制,並且由英國和美國分別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不過,世局多變,到了二十世紀末全球第三波民主化進入尾聲,一時間湧現了包括台灣在內的三十多個半總統制國家,這造成憲政體制全球版圖的大變動。傳統上憲政體制的二元競爭,轉換為「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三分天下的新局面。時序再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最新情況又是如何?鼎足而立的當代政府體制類型分佈,是否維持不變?憲政體制的選擇與定位,是一項具有濃厚的規範性價值問題,也一直是台灣憲政發展中持續爭論的重要實務課題。一個國家的憲政體制設計和其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是國際政治學界研究的焦點,而且這個議題至今仍然充滿活力。儘管已有大量相關文獻,但對於本世紀最新的全球發展趨勢的系統性觀察,仍顯不足,這限制了我們對實務的理解和理論的發展。作者想要藉此和讀者分享個人最新的觀察。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意義:「類實驗法」的桂冠獎盃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意義:「類實驗法」的桂冠獎盃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Acemoglu、Johnson、Robinson等人就是「類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methods)的桂冠獎盃。為何某些國家在經濟上獲得成功、某些卻失敗?這是千古以來的人類大問題,無數政治家、政治科學家、哲學家激辯乃至於親身下海操盤,無數論文發表,但從未有定論。因為太多的變數互相糾結在一起,因果關係很難確定。通常遇到這種因果關係不明確的狀況,科學家就拿出壓箱法寶:用實驗設計來做實驗組跟控制組,圈兩塊相同的地,隨機選一塊給民主,另一塊不給民主,一百年後回來看看誰經濟好就知道了。不幸地是,歷史沒有如果,這種實驗無法實行。假如不能真的搞實驗,那要怎麼確定因果關係?這就是Acemoglu等人的厲害之處:他們看遍世界各式各樣的神奇文獻,試圖找到一些「工具變數」(instrumental variable),這些發生在建國之前的變數,可能會促使人們建國時更可能選擇比較開放的制度,但是這些變數不會影響到建國之後的經濟表現,因此可以拿這些變數來預測一個國家本來應該的開放程度,再拿這個預測值來觀察是否影響未來該國的經濟發展,建立起單向的因果關係。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讓我們從社會科學找答案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讓我們從社會科學找答案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月份接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專訪時說:「從華語地區來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四個地區,被殖民最久的卻是最進步的地區,這令人尷尬。」 許多媒體直接下標題:「柯文哲說:被殖民愈久愈文明」,因此引發軒然大波,有超多人砲轟他缺乏文史素養,有人舉出被殖民但是發展很差的國家反例,有人指出不該說哪個地方(尤其中國)不文明。(事實上,若單從這段訪問原文來看,「被殖民」並不是「愈文明/愈進步」的要件)。這麼多人跳出來指責柯P人文素養不足,但是看來看去好像沒有人真正舉出一些具有人文素養的答案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柯P是錯的啊?本文嘗試討論一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如何看待殖民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