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中旬,雷瑪麗博士和筆者在Taiwan Insigh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漢學參與臺灣研究的議題。隨後,我們粗淺的意見得到王德育和 Achen教授寶貴的意見,雖然他們的立場和我們相反。
我樂見此發展,但也發現部分讀者,特別是臺灣學者們對我們的看法有一點誤解。因此,我必須回答王教授和Achen教授的挑戰。
校園中的2020年大選
今年大選,年輕人對於政治一點都不冷漠,而是超級踴躍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投票。具有投票權的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當中,有90.1%參與投票,比全國公民的74.9%投票率還要踴躍許多。今年適逢大選年,我們再次動用機率抽樣,訪問大三學生的投票行為。
賤民宣言— 或者,台灣悲劇的道德意義
台灣和其他弱小民族一樣,仍持續在帝國夾縫之中面對著三重結構困境。而弱小民族所能期待的解放,則必須經驗兩重救贖,亦即兩次技藝的傳承與修習。究竟是哪三重困境?哪兩重救贖?
Pariah Menifesto, or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aiwanese Tragedy
台灣和其他弱小民族一樣,仍持續在帝國夾縫之中面對著三重結構困境。而弱小民族所能期待的解放,則必須經驗兩重救贖,亦即兩次技藝的傳承與修習。究竟是哪三重困境?哪兩重救贖?
當「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日常:「建構主義」的警示
臺灣女孩周子瑜甫獲美國電影網站TC Candler評選為2019年全球第一美,但她的照片右上方,除了中華民國國旗之外,還被加上了一個略小的五星旗。從四年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到最近引起關注的波特王事件,我們不斷看到中國政府在兩岸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把臺灣「中國化」的各種作為,使臺灣的國際處境在無形之中變得更為艱難。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以社群主義思想聞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艾齊歐尼在最新的一篇文章當中,討論了「好的」與「壞的」民族主義典範,他把新興的香港民族主義視為一種優質的民族主義發展,並預言香港民族主義很可能會「台灣化」,也就是說,他把台灣的民族主義也歸在同一個「好的」民族主義類別。不過,到底什麼是民族主義?什麼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4)-左翼台灣民族論及系列小結
作為一個政治運動,在追求台灣人自決與建立台灣民族國家的目標而言,這群缺乏武裝的先知是完全失敗了。然而作為一個價值,一個理想,一個意識型態,「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視野卻深深地鐫刻在曾經參與這段追求台灣解放的台灣人心中
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 (1)-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
處於被中國遺棄,孤立無援,必須獨自面對日本帝國統治的現實中,台灣人菁英在一九二零年代的反殖民鬥爭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一個政治的台灣民族主義論述;這個政治的台灣民族主義論述將台灣人想像成一個擁有民族自決權以及未來的國家主權的被壓迫的弱小民族。
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2)-蔣渭水的民族觀、自治運動與同化的爭論
原是來自中國的漢族裔移民的台灣人在面對一個與中國分離的政治現實下經歷了一段搜尋與重新確認自己認同的過程。台灣民族主義就是漢族裔台灣人在日本統治的政治現實下搜尋自我認同的產物。搜尋,意味著它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它的意義也不是一直穩定的。
面對中國,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近日麵包師傅吳寶春發表的「中國台灣論」以及「九二共識論」,引發軒然大波。為了到中國做生意、推展事業,而必須對個人的認同與統獨偏好表態(不管是否為個人真實的意志),好像已經成為常態,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名人上演相同的戲碼。本文不是要論證吳寶春的商業與政治抉擇是否正確,而是要討論台灣的社會科學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來自中國的經濟利益之引誘,對新興的台灣民族認同造成何種影響?」事實上,對台灣人來說,族群認同、國家認同的考量,總是會受到感性因素與理性思維的影響。有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題目就叫做「麵包與愛情」,此時來討論再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