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人物喜歡裝可愛?《撒嬌世代》的解答

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人物喜歡裝可愛?《撒嬌世代》的解答

大家都知道美國總統川普的競選策略和個性:口無遮攔、大聲講出對所有少數族群的歧視想法,完全不掩飾自己對女性、對外來移民、對穆斯林、對少數族群例如非裔、拉丁裔美國人的不屑,用最草根的語言、最貼近人民的承諾、最顛覆現有政治體制和政治人物的型態出現,而這樣的方式也造就了許多川普「鐵粉」,許多人覺得他就是最能代表自己心中想法並且真的去實現的人。跟川普最像的台灣政治人物是誰呢?是的,很多人都會想起同樣是「政治素人」出身、以反對既有政治菁英為號召,而受到很多人支持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不過,最令人覺得有趣的事情或許不是兩個人有多像,而是:兩個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隨著赴中留學的台灣人數上升,新聞或網路上都對於這群台生的決定與未來有不少討論,也衝擊到國內政治與相關教育政策。但對於這群台灣學生,在前往中國讀書之後,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學者、乃至於兩岸官員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七成台灣人願為台灣而戰」: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是高是低?

「七成台灣人願為台灣而戰」: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是高是低?

本文主要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層面對於TFD調查和國安調查的一些補充,尤其是討論為何不同調查之間呈現出來的數字給人印象是有落差的。簡單來說,過去不管是學術研究或一般媒體的民調,呈現出來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都不低,而且滿一致的,至少從2005到現在跨越三任不同黨派執政者的民意分布皆是如此;即使國安調查的比例較低,但主因則是出自問卷的問法及選項的差異。
展望未來,從實際政策層面來看,到底臺灣人國防意識和抵抗決心該如何轉化為自我防衛的能量呢?而來自世界各地對調查結果的迴響來看,對臺灣人展現出防衛決心感到開不開心的人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這些意見或有待後續觀察持續追蹤。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將紐約時報報導的框架,設定為台灣人與中國國國族主義在海外的碰撞。然而,從此時紐約時報的報導本身和報導的時間點來看,比起「台灣人」,「澳洲」也許才是紐時這篇報導的關鍵字,澳洲是最近全球關注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影響的顯著案例。

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止跌回升:是誰改變了?

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止跌回升:是誰改變了?

台灣人認同(排他性的認同,exclusive identity)在2014年達到高峰,有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都是。然而,在2014年之後的幾次調查,這個比例呈現微幅下降,從60.6%下降到2017年六月時的56%,回答「都是」的比例則是止跌回升,從2014年的低點32.5%上升到36.6%,而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比例則沒有變化。令人好奇的是,是哪些群體的態度改變了?

是誰「覺醒」了?其實這個詞的用法比我們熟悉的還要更久遠

是誰「覺醒」了?其實這個詞的用法比我們熟悉的還要更久遠

1990年代就使用覺醒詞彙的青年如今已是「覺醒長輩」了,覺醒這個詞已被廣泛使用了數十年,在前幾年社群網絡還沒有興起的時代,覺醒一詞是指自己的認同轉折。然而,一直到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之後,公民團體的動員方式與說詞,才讓覺醒一詞更加地全面深入大眾的心中。

本文也提出,後續還許多有關覺醒的研究可進行,例如,那些把「覺醒青年」變成負面用法的敘事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是哪樣的人傾向使用不同意義的「覺醒」來形容政治意識型態?又,「覺醒長輩」是怎麼看待現在新一波的公民參與和認同轉變的浪潮呢?

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的通話,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人都擔心美國會改變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而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面,也針對一中政策和台灣問題發表了一段談話,以總統身份談論台灣問題,尤其是明確講出美國認為的現狀定義,算是很罕見的事。本文運用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資料,來描述台灣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的現狀。本文的英文原版投稿至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標題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

微觀語言政策—換一種角度看台灣的母語角力

微觀語言政策—換一種角度看台灣的母語角力

在即將到來的2016總統大選當中,語言政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高度辯論的議題。以全國為實施層級的語言政策固然值得鼓掌,但是要達到母語保存的真正目的,還是要靠第一線的教學者,以及政治人物們是否能夠體認到這一點。母語教學者使用的各種靈活工具所達成的效果顯然比硬梆梆的教育部政策要來得更有成效。在這裡也要呼籲下一屆的總統候選人們,如果妳/你認同母語政策的推行是件有意義的事情,不妨考慮將「微觀語言政策」也納入政見吧!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發佈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認同來到了60.4%的新高點,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都是」者分別都掉到史上新低的3.5%及32.7%。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台灣人」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台灣認同會逐漸增加呢?台灣認同的升高也意味著台獨或民進黨支持者的增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