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西班牙警方在巴賽隆納逮捕了14名加泰隆尼亞官員。隨著預計於十月1日舉行的公投日益接近,加泰隆尼亞政府與西班牙政府間的衝突也在這幾週日漸升高。加泰隆尼亞人將在這場公投決定要留在西班牙還是成為獨立國家。許多朋友和同事都相當好奇:「為什麼西班牙政府要那麼強硬的不讓你們(加泰隆尼亞人)投自決公投?蘇格蘭不才剛投過嗎?」而同時他們也問:「為什麼加泰隆尼亞那麼堅持一定要舉行獨立公投?一定有其他方案吧?」
追憶的共同體:「八一五」與戰後日本的和平民族主義
每年到了八月,日本就會準時出現「八月新聞學」。這是指日本媒體在八月集體進行的大規模戰爭紀念系列報導,包括紀錄片、電視節目、戲劇、紀念儀式直播。這場「八月新聞學」主要圍繞著三個日子:八月六日的廣島原爆紀念日、八月九日的長崎原爆紀念日、以及八月十五日的終戰/敗戰紀念日。八月,是一個日本重新宣誓追求和平,不忘戰爭之痛的時間點。
是誰「覺醒」了?其實這個詞的用法比我們熟悉的還要更久遠
1990年代就使用覺醒詞彙的青年如今已是「覺醒長輩」了,覺醒這個詞已被廣泛使用了數十年,在前幾年社群網絡還沒有興起的時代,覺醒一詞是指自己的認同轉折。然而,一直到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之後,公民團體的動員方式與說詞,才讓覺醒一詞更加地全面深入大眾的心中。
本文也提出,後續還許多有關覺醒的研究可進行,例如,那些把「覺醒青年」變成負面用法的敘事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是哪樣的人傾向使用不同意義的「覺醒」來形容政治意識型態?又,「覺醒長輩」是怎麼看待現在新一波的公民參與和認同轉變的浪潮呢?
“De courage, mon vieux, et encore de courage!” — 寫給Ben的一封信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逝世,與他情誼深厚、並為他把《想像的共同體》介紹到中文世界的吳叡人老師,經過兩個禮拜的醞釀,終於在跨年前夕完成了這篇信簡形式的紀念文章,希望藉由《菜市場政治學》的「攤位」,用最率性、最個人的方式,懷念他這位老師、友人、和家人。1月6日晚上衛城、時報、誠品將於誠品信義店三樓Forum合辦班納迪克.安德森紀念會。吳叡人老師感性地說:「辦這場紀念會的目的不是學術的,而是人的─Ben喜歡交朋友,在台灣,想像的共同體的讀者們就是他最好的『想像的朋友』,我希望他們都來懷念他,這樣愛熱鬧的Ben才會高興。」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教授,日前在印尼東爪哇省瑪琅城近郊的Batu,於睡夢中辭世,享壽79歲。
《想像的共同體》可以說是當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中文版譯者是中研院吳叡人教授。在書中,吳教授寫了一篇導讀,介紹安德森教授的生平,本書的論證,以及討論本作品在知識上的貢獻。網路上很難找到這篇精彩的導讀全文,因此,菜市場政治學取得吳教授的授權刊登,希望能與讀者們一起認識安德森教授、認識《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論點,同時,向這位偉大的學者致敬。
高貴的鬱躁─《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推薦序
七月,是一個鬱躁的時節。七月的香港,更常像是一個鬱躁的城邦。
九七之後,香港市民每年固定舉行「七一大遊行」,成為香港民主抗爭的精神象徵,也逐漸形塑出香港市民的本土關懷和共同體意識。「民族主義」無疑是政治學最古典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能夠近距離觀察一個活生生的、正在形成的、歷史性的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對於一個政治學家而言無疑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本文即是作者從觀察與分析一個新興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為《鬱躁的城邦》所寫下的一篇具有導讀意義的序言。
為什麼「利大於弊」無法說服人民:關於自由貿易,人們所想的是…
利大於弊(Z>B)絕對是2014年台灣社會的最熱門關鍵詞之一。馬總統和政府不斷強調與中國簽訂服貿協定是利大於弊,不過,看起來人們似乎不太買單這個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時就要來配上鐵獅玉玲瓏的台詞:「代誌沒這麼簡單,鏘鏘鏘鏘鏘~」本文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告訴大家,為什麼單憑「利大於弊」無法說服人們去支持貿易協定。
蘇格蘭獨立運動的特色:公民民族主義
英格蘭和蘇格蘭成為一個國家已經有超過三百年歷史,蘇格蘭為什麼要發起獨立公投呢?與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不同,蘇格蘭獨立運動主張的民族主義並不是傳統的種族民族主義,而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認定民族成員的標準不在於血緣,而在於成員是不是認同一地方公民社會的價值觀、是否願意參與公民社會活動,因此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推動運作方式,特別值得我們反思。如果台灣認真追求成為一個正常化的獨立國家,發展公民民族主義或許是一條相當有說服力的出路。
羅賓漢悖論:「魯蛇族群」只能追求「未來的美好小確幸」嗎?
理論上當一個社會的貧富不均狀況愈嚴重的時候,人民應該會要求更多重分配政策、更加重視社會正義;但是實證研究方面發現正好相反:愈是不平等的地方,人們要求更少的重分配、國家整體的社會福利水準也愈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除了有錢或有權的菁英們掌握著較多影響政策的權力之外,本文介紹政治經濟學當中對於個別民眾「政治偏好」的一些研究,來討論為什麼貧富不均「不見得」會帶來重分配的呼聲。
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
1997年後,香港回歸中國,併入所謂「一國兩制」框架,這究竟是體現了分權、自主的聯邦或邦聯式屋頂,還是隱含著宗主國對邊陲領土的全面滲透與控制?在此過程中,香港公民運動益發蓬勃、佔中運動蔚為風潮,香港民族主義逐漸興起,「港獨」甚至開始萌芽。香港民族主義為何興起?又如何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