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臺灣接受美援的年代,通常會被視為南方的一員。到了今日,就政治民主、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價值等,臺灣越來越接近北方。然而臺灣終究仍不是OECD會員國,並且也仍被OECD分類為「南南發展合作提供者」之一,與泰國並列。然而就是這微妙的位置,顯示出臺灣既扮演中介者,也扮演提供者的特殊性。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導論
台商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不但牽涉海峽兩岸各自的歷史進程與身分政治,更涉及對發展與分配的價值判斷,因此多年來一直「說不清」,甚至「不可說」。從中國政府角度,過度讚揚台商對中國經濟之「貢獻」,有失「顏面」。從台灣角度,對「威權發展主義」採取批判者,不會聚焦於「貢獻」,而著重分配與剝削。對台灣,台商的政治效應更不容易分析,畢竟台商這個集合名詞承載了負荷過重的意義,「奇美」、「旺旺」、「頂新」、「台積電」、「聯電」、「鴻海」等等,各自攜帶著差異的政治想像。西進的台商作為「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更被賦予迥異的工業價值標籤。
軍公教優渥退休福利的政治成因
近年來,除了台灣以外,各個亞洲國家也紛紛針對公部門的年金進行改革,和台灣相似,改革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因為沉重的財政負荷。
如果獨厚特定的職/行業,當然是會被譴責撻伐。本文想回頭談的,正是這個「歷史共業」的政治成因,也就是這個「歷史共業」哪來的? 為什麼在台灣當軍公教除了有穩定的工作保障外,福利還那麼好? 又,這個「歷史共業」真的是台灣獨有的問題嗎?
畢竟,在民主的時代裡,選民就會用選票展現他們的不滿,當然,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更永續發展的年金制度,以及設計出能夠保障更多人老年生活的退休制度,還有待政策制定者和民間團體的更多討論與互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