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民主化,諸多非政府組織投入援外。根據我們之前的研究,這些NGOs至少包含以下三種,多數早在新南向政策前就已投入各類援助部門。首先是十九和廿世紀陸續來臺服務的國際NGOs;其次是臺灣本土NGOs;其三是成立宗旨就是國際援助的本土國際NGO。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聯合國難民營中的臺灣國旗
遠早於政府提出「Taiwan can help」口號的2020年,臺灣援外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歷任政府持續的成果。本文接下將逐一介紹臺灣這個經典的人道援助案例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轉型過程中所牽涉的國內與國際政治動態。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從雙邊到三邊與多邊
過去臺灣接受美援的年代,通常會被視為南方的一員。到了今日,就政治民主、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價值等,臺灣越來越接近北方。然而臺灣終究仍不是OECD會員國,並且也仍被OECD分類為「南南發展合作提供者」之一,與泰國並列。然而就是這微妙的位置,顯示出臺灣既扮演中介者,也扮演提供者的特殊性。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從邦交到非邦交
從臺灣對這些歐美國家的人道與發展雙邊援助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外交雖然受打壓,無法參與聯合國、世界銀行、OECD等形塑國際發展議程的主要機構,但透過面向全球(包含窮國與富國、邦交與非邦交)的人道與發展援助行動,臺灣一方面在國際間獲得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另一方面在國內也獲得公民社會的支持和參與。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從「建交為本」到「以人為本」&改革的啟動
本文首先將聚焦於2000年代末期開始的一連串援外改革發生的過程,並指出李扁與馬蔡的援外思維差異,是如何超越意識形態與黨派的分野,成為持續的進程。同時,本文亦將論證臺灣的援外轉型如何獲得哪些意料之外的國家安全作用,以及如何重新詮釋了臺灣在國際援助體系中的角色。
「一黨專政」?從比較視野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基本盤以外的票都去哪兒了:從數據檢視九合一選舉藍綠對決
針對今年九合一大選的縣市首長選舉結果,有人稱國民黨大勝,也有論者認為民進黨沒有輸;主張應該和2020年蔡英文票數比較的有,也有觀點認為應當跟2018年對標,這樣才是同類之間的較量;討論席次的有、細究縣市得失之間意義的更多。而本文旨在與王宏恩的文章進行對話,並試圖發展出本文的觀點。
CGOTS是什麼?為什麼台灣的政治系學生應該了解並試著投稿CGOTS?
2022年美國政治科學年會(APSA)上周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婁舉辦。APSA作為美國政治科學領域最大的學術研討會,每年都會選擇在北美不同的城市舉行,一方面提供學者們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大家可以造訪不同城市。然而,過去兩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年會不得不改成線上進行,而在今年終於解禁。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展演型國家:中國的公眾審查與環境治理》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透過人類與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親身至中國長江三角洲的某個城市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除了親身參與該市環保署的日常運作,也透過問卷調查來反映出民眾對於政府的觀感與態度。
給台灣年輕人投票權,會讓他們比較想投票嗎?
今年地方選舉以及修憲複決投票(幾乎等同「公投」的進行方式)即將到來,其中修憲公投中的『18歲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引起不少注目。台灣目前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仍在20歲,在民主國家中偏高,而且跟憲法、民法以及刑法中的權利義務的年齡規範不同,因此一直有喊出要調降投票年齡的呼聲。在各黨的支持之下,最近民調也顯示這個公投案還需要再一些努力才有辦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