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Philip Zimbardo於本周以高齡91歲去世。Zimbardo於1971年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至今仍然對政治科學影響深遠,可說是當代政治科學最重要的實驗之一,甚至徹底改造了全世界對於社會科學實驗的相關規範。權力(Power)是政治科學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是要研究這個概念非常困難。為何人們會創造權力?又為何其他人會服從權力?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權力的多寡?這個重大的研究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引起美國社會科學領域的反思:自啟蒙時代以來,許多對民主跟社會的想像都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自主的、啟蒙的。那為何會有納粹?為何整個社會會聽納粹的話?我們對人類的假設跟理解是否根本有錯?這個反思,引起了整個社會科學跟心理學領域的重大轉向,開始認真研究人類跟權力之間的關係。到底人們是先天就有納粹一般的個性(F scale等發展),還是其實完全是後天的因素(法規、環境)導致的(例如Milgram電擊實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意義:「類實驗法」的桂冠獎盃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Acemoglu、Johnson、Robinson等人就是「類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methods)的桂冠獎盃。為何某些國家在經濟上獲得成功、某些卻失敗?這是千古以來的人類大問題,無數政治家、政治科學家、哲學家激辯乃至於親身下海操盤,無數論文發表,但從未有定論。因為太多的變數互相糾結在一起,因果關係很難確定。通常遇到這種因果關係不明確的狀況,科學家就拿出壓箱法寶:用實驗設計來做實驗組跟控制組,圈兩塊相同的地,隨機選一塊給民主,另一塊不給民主,一百年後回來看看誰經濟好就知道了。不幸地是,歷史沒有如果,這種實驗無法實行。假如不能真的搞實驗,那要怎麼確定因果關係?這就是Acemoglu等人的厲害之處:他們看遍世界各式各樣的神奇文獻,試圖找到一些「工具變數」(instrumental variable),這些發生在建國之前的變數,可能會促使人們建國時更可能選擇比較開放的制度,但是這些變數不會影響到建國之後的經濟表現,因此可以拿這些變數來預測一個國家本來應該的開放程度,再拿這個預測值來觀察是否影響未來該國的經濟發展,建立起單向的因果關係。
為何要補助選舉一票30元?背後的政治學理論
最近關於政治獻金以及選舉補助款的相關新聞以及討論很多。其中一個引起熱議的題目,在於選舉補助款,只要總統、立委候選人選舉得票達到當選票數三分之一以上,就可以獲得一票30元的補助;而只要各政黨在不分區政黨票獲得3%以上,也可以獲得一票50元的補助。為何這些政治人物已經領了政治獻金、甚至已經當選了,還可以每一票都獲得補助?難道不該自己掏錢出來選嗎?這其實跟背後的政治科學理論息息相關。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
中國對外的認知作戰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們都在努力了解與學習的題目。台灣身為中國對外入侵的第一目標,如何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也成為台灣人不能被當掉的必修學分。而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從我學術的角度以及近年來接觸美國華府的實務經驗,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就是當下台灣人要保衛台灣、維持現狀時 最需要看的一本書。想要對抗認知作戰,為何要大家看書?我們不能交給政府、軍隊、或美國就好了嗎?這就跟認知作戰的特性有關。第一,認知作戰是違反戰場倫理的,卻不得不全民一起面對。第二,認知作戰無法靠民主程序獨自解決。第三,認知作戰會傷害民主制度本身。正因為認知作戰不道德、反民主、反法治的特性,大家才需要一起認真研讀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時間正在倒數,但現在補課還來得及。要往洞口的亮光大步前進,就從這本書開始。
諾貝爾桂冠、《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教授過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與公共事務學系榮譽教授、行為經濟學領域開山始祖、《快思慢想》作者Daniel Kahneman於近日過世。Kahneman的研究對於經濟學、心理學、政治科學都有重大影響,與長期的共同作者Amos Tversky兩人一起扭轉好幾個學術領域。Kahneman與Tversky在1970透過一系列的行為經濟學實驗,顯示出人們在計算成本效益時並不是一直線的數學思考,進而提出由幾條曲線搭起來還會隨時改變參考點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他們當時設計了非常著名的『亞洲病實驗(Asian Disease Experiment)』,該實驗結果不只說明了人天生就不是線性的數學思考,更解釋了無數的政治學現象。
「打疫苗送大樂透」有用嗎?如何實際衡量成效?
在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政府開通特別管道加速疫苗研發與補助,在幾個疫苗具有初步成效之後立刻在2021年初讓全美廣泛施打。但許多美國民眾對全新的疫苗並不買單,質疑其安全性、甚至發動罷打,因此疫苗覆蓋率不佳一直讓美國政府傷透腦筋。在2021年5月12日,俄亥俄州州長Mike Dewine忽然在電視上宣布,之後在Ohio打疫苗的人們將每周抽大樂透,每周抽一個百萬美金得主,連抽四周!從公共行政的角度來看,打疫苗送樂透無疑也是一個公共政策,而且花費數百萬美金。既然是政策,就應該評估其政策績效。對於政治科學來說,應該要有辦法系統性地測量其政策效果,並且建立起因果關係。但要怎麼去測量這個疫苗大樂透的成效?本文將介紹三位史丹佛大學學者於政治科學新興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olitical Science發表的最新文章,探討俄亥俄州疫苗大樂透的成效。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網路製造了酸民,還是放大了酸民?
網路上的政治討論,已經是當代人們參與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討論的同時,許多人也常常抱怨網路上的言論非常兇猛,到處都是酸民,討論環境惡劣,彷彿根本達不到所謂的共識。但是,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難道電腦螢幕跟網路訊號有改造人類大腦的效果嗎?對於政治科學家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公務員保持微笑可以提高滿意度嗎?問卷實驗法的驗證
人民對於政府的了解,通常來自於跟第一線公務員的直接接觸。但是對受限於依法行政的公務員來說,每一個政策決定都來自於白紙黑字的法律或命令,自己只是執行者,為何民眾會把行政處份的滿意與否歸因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歸因到法律或命令身上?到底公務員保持微笑有沒有用?本文研究將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