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後,臺灣社會的流動化及多元化更為擴大,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而在選區內做了過多的選民服務。
如今臺灣的選民已經視之為理所當然,產生了「我最大」的觀念。自我認同意識高漲的結果,往往也會帶來一些自我中心的想法。
《黑手》推薦序:銳實力是自由開放社會的敵人
拜中國對外威脅擴張之賜,中國學界最近十年被迫開拓了一個新領域──中國影響力操作研究。俄羅斯和中國,同樣對西方民主國家投射銳實力,為何中國特別值得注意?「中國模式」獨樹一幟嗎?
執行死刑能挽救總統民調嗎?
台灣每一任總統任期間都執行過死刑,死刑目前也仍在台灣刑法之中。每當死刑執行時,除了廢死團體和人權團體們一再出來抗議,認為死刑的執行等於毫無事後救濟可能,反對黨(不管是哪一黨)也會出來揶揄說執行死刑是為了選舉、為了救總統滿意度民調。但是,執行死刑真的可以救總統的聲望嗎?
《修辭的陷阱》導讀:言論如何侵蝕民主?
《修辭的陷阱》這本書主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是民主社會的內部張力。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是自由與平等。然而,就跟許多人所擔心的一樣,自由有機會被有心人士利用;甚至不只是有心人,出於善意的公民,往往也會因為無知,而做出傷害民主的事情。
《政治檔案會說話》書評:如何找尋黑暗時代的微光?
「發掘真相」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我們現在對於政治檔案的掌握還有很多在迷霧中,真的是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投入。有興趣加入卻又不知從何著手的人,《政治檔案會說話》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制度已到極限,讓人重新做人:評《菁英體制的陷阱》
《菁英體制的陷阱》提出了一個更全觀的觀點:當今的整個菁英制度、人們對菁英制度的信仰,讓所有人都受害,而這需要全盤的檢討,才有可能讓所有人一起逃出這受害的陷阱。
從數位治理觀點看不在籍投票
選前之夜,除了各個陣營在競選晚會上聲嘶力竭爭取選民支持外,臺下滿滿的人潮也成為臺灣選舉的特色之一。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人群也同樣摩肩接踵,那就是各大車站,擠滿了返鄉投票的異鄉遊子。看到這個場景,就不禁讓人想像,假設能夠在工作地或是居住地投票,是否就不用舟車勞頓回到戶籍地參與選舉盛會呢?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中共在過去一百年間發展得越來越中國而漸漸不共產,這變化對我們關於中共之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推崇無產階級革命打破國家疆界的中共,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強力守護者,民族主義也就成為一個更好的視角(如果不是唯一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未來的對內與對外行為。若從這角度來看,「臥薪嚐膽」可能才是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真正意涵,習近平對外的擴張或許只是中國韜光養晦後的二部曲。
大家都討厭的桌拒(Desk Rejections),該去還是留?
對學術工作者而言,「桌拒」當然是令人沮喪的。而「桌拒」作為一種審查機制本也存有著正反面意見
《真相製造》書摘:「聲量就是一切!」—政府小編的進化與側翼的進擊
經歷二○二○年總統大選、COVID-19疫情後,公部門在社群上的聲量交出亮眼的成績,也成為假新聞在臺灣留下最令人意外的影響─一支前所未見的執政黨聲量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