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傳統的外交方式,議會外交(parliamentary diplomacy)是國際交流的一項新興趨勢,其中,由國會進行的議會外交(國會外交)是主要的型態。對於國會外交,可以很快地聯想到之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與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問台灣的案例。但具體而言,什麼是國會外交呢?它為何對台灣重要?相較於傳統的外交模式,議會外交具有彈性較高、較低的官方色彩、接觸面向較廣等特徵。此外,近年來國際上也興起一波「議會化」的趨勢,這包含國際組織以及對外關係兩個面向。國際組織的議會化,是指議會的跨國串連,而對外關係的議會化,則代表議會在對外關係中的角色,有了更多主動出擊或參與的空間。本文將介紹議會外交的概念起源、相對於傳統外交的優勢,以及台灣近幾年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果。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路與全球化新史》導讀: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
民眾黨是未來台灣政治的樞紐?

這次總統大選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藍白綠三角嘟在選民偏好順序組態中的消長。在三角嘟選舉之下,選情的激盪從候選人的得票多少看不出來,那要從哪裡看?18世紀法國學者孔多塞首先提出「循環多數」,代表有A與B配對A勝,B與C配對B勝,C與A配對C勝的A>B>C>A的情形。若有一位候選人能在配對PK時擊敗所有的其他候選人,該候選人稱作「孔多塞贏家」,而在配對PK時均被擊敗的候選人則稱作「孔多塞輸家」。三角嘟選舉若無循環多數,則一定會有孔多塞贏家和孔多塞輸家,然而孔多塞贏家不一定即是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而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卻可能是孔多塞輸家。那麼,台灣這次總統大選,有沒有孔多塞贏家?如果有,是多數決選制之下當選的賴清德嗎?本文將根據《美麗島電子報》追蹤民調第109波(1月11日至12日)選前最後民調的估計,得到結果發現得票墊後的柯文哲很可能是孔多塞贏家,而得票最多的賴清德很可能是孔多塞輸家。
《南洋書話:香港、南洋、民國舊書刊記述》導讀:往事不如煙——回望昔日香港與南洋的文化色彩
完全執政就整碗端走?從我國內閣組成的經驗再探聯合政府
大學生的投票意向:東吳大學基本調查
從藍白合及聯合政府的主張談憲政體制的基本觀念

這次大選的熱門議題之一是關於憲政體制,在野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以及柯文哲紛紛提出在野陣營組成「聯合政府」以及要朝向「議會內閣制」修改的主張。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憲政體制議題。憲政體制事關重大,是整個政治體制的根本原則,因此要好好認識與討論,不能只是由政客或者政論節目一直用「去脈絡」的方式來談。如果不喜歡現在執政黨的方向,那麼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加強國會監督的能量,而不是主張把總統的法定權力給剝奪走。如果不喜歡某一個政黨的人,正確的作法是說服大家用選票把該政黨換掉,而不是修改制度讓該政黨無法掌握法定權力。在野黨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論述、告訴大家替代的方案與治國的藍圖是什麼,而不是只有訴諸「討厭執政黨」然後要剝奪總統的法定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