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還會影響選舉嗎?台灣的案例如何做出貢獻

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還會影響選舉嗎?台灣的案例如何做出貢獻

在19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之後至今也已經30年。學術界在研究這些新興民主國家時,發現威權繼承政黨,也就是在民主化之後,人民可以自由成立政黨時,有一群人仍然維繫民主化之前的威權政黨,可能用相同名稱、尊敬相同領袖、使用類似旗幟、繼承威權時期的政黨資源或組織架構、甚至有一些黨員還是同一群人等。在72%的新興民主國家都有這樣的威權繼承政黨,也包括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不過,威權政黨之所以是威權,往往也代表著他們在民主化之前曾經血腥鎮壓過民眾,無論是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PRI)、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韓國的軍政府時期、烏克蘭以前協助蘇聯的政治組織等。也是因為這些血腥鎮壓,讓人民受不了,最後才推翻威權、推動民主化。這時就出現一個政治學家思考的研究問題:假如當初人們費心費力的打敗威權政黨、推動民主化,那為何在民主化之後,還會有那麼多的威權繼承政黨?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半的威權繼承政黨成功的取得執政權,那民主化不就白忙一場?本文將從台灣的白色恐怖資料庫裡進行分析,來看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是否還會影響選舉。

為什麼不能用納粹來批評政治對手?納粹如何破壞民主?德國又是如何進行民主防衛的呢?

為什麼不能用納粹來批評政治對手?納粹如何破壞民主?德國又是如何進行民主防衛的呢?

近日台灣與歐洲的關係呈現截然不同的兩樣情,一方面賴清德總統參與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戰勝利日,與歐盟和17國的代表同台,強調民主、自由、人權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另一方面則是出現非常罕見的場景,德國在台協會發文批評台灣的在野黨、指名道姓批評在野黨主席朱立倫,認為不應該使用納粹這個詞來指涉台灣的政治狀況,而朱立倫也立刻回擊,反批德國不知反省。德國在台協會提出,台灣目前的民主政治狀況運作良好,跟納粹沒有任何可比性,同時也指出,用納粹來形容民主國家的政治狀況,等於是讓納粹的罪行大幅度地平淡化了,這也是對受害者的不尊重。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也發了聲明指出:「我們反對任何形式淡化大屠殺的行為;這類比較對於在大屠殺中喪生的六百萬名猶太人及倖存者而言,是極為冒犯且不可接受的。」德國威瑪共和國是怎麼被納粹破壞,之後德國是怎麼反省、如何改進?為什麼我們不能隨意稱人為納粹?這邊我們必須要來補充一下重要的歷史脈絡。

票投國民黨還是不投民進黨:支持率消長與跨層次推論

票投國民黨還是不投民進黨:支持率消長與跨層次推論

如果單單看得票率,民進黨在台灣所有選區幾乎是大幅流失,而國民黨大幅增加。但是如果看支持率就很有意思了,其實各縣市藍綠板塊的消長模式並不相同;像是鄭文燦的支持率實際上比陳其邁還要低,可是卻大敗國民黨。民進黨大敗意味著「綠轉藍」真的發生了嗎

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南韓的勞工組織比台灣還要強悍許多,不只是罷工,還常常有激烈的上街抗議活動。綜觀台韓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幾乎可說是雙胞胎兄弟,兩者都是在美國的經援、技術移轉、開放市場的幫助之下,並且是在威權統治時期達成高度經濟成長,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勞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為什麼南韓的工會表現出的「戰鬥力」十足,而台灣的工會卻好像很少發揮作用呢?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工會組織率這麼低,而且大多數都跟小綿羊一樣乖巧?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威權政體中握有政治權力的菁英,若預期自己在民主化後會被「轉型正義」,必然會抗拒民主化。另一方面,受到威權統治壓迫的政治異議組織,理應在民主轉型後依據政府檔案調查政府暴行,對威權統治菁英進行司法制裁。若是如此,民主化應該是激烈的對抗,但為何有些國家的民主轉型是和平地進行?這些國家的轉型正義又是如何實踐?比較政治學者Monika Nalepa以東歐國家為例,提出了另一種見解:歷史真相帶來的艱難,將使政治異議勢力難以實行轉型正義,但卻由於面對歷史真相是如此艱難,反倒給予前威權統治菁英保障,使他們無懼政體轉型,而願意交出政權。

兩岸互動新模式?從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遺緒談起

兩岸互動新模式?從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遺緒談起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以56.1%的得票率贏得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大選,同時民進黨贏得60.1%的立法院席次,穩定超過半數。許多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此次大選結果對台灣的未來兩岸政策的啟示為何?將如何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未來兩岸關係應該如何發展才能可持續?筆者認為,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必須先理解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遺緒,尤其,為什麼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會讓國民黨從加分變成減分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本文是一位在北京《財新周刊》任職的台灣記者、文字工作者所寫的文章,原發表於作者的財新博客以及臉書。雖然整篇文章篇幅很長,但很詳細地寫出國民黨在大選中失敗的原因,主要分析四大面向:國民黨的歷史包袱、兩岸關係的國內政治後果與民眾對政黨信任的反轉、組織系統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衰退,以及世代落差。本文以國民黨的發展、論述、組織為主軸,不只分析其敗選原因,更可以視作近年台灣政治發展的一篇紀實,因此本刊取得作者的同意,重新刊登於此。

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2016 年中華民國公職人員暨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於1月16日晚間出爐,對照民進黨在總統及其他區域立委的大獲全勝,代表國民黨參選之候選人在6席原住民立委席次當中仍佔得 6 成以上得票、共 4 個席次,讓許多網友感嘆:「臺灣變天,除了原鄉」。本文試探討國民黨在各原鄉間政治勢力穩固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