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的2014輔選效果 — 一點統計分析

馬總統的2014輔選效果 — 一點統計分析

2014年熱烈無比的九合一選舉方落幕,各種敗選檢討也隨之展開。在選戰過程中,有幾件看似相左的事件,卻都與馬總統及國民黨有關:一、嘉義市長國民黨候選人陳以真居然放了馬總統鴿子。二、雲林縣長國民黨候選人張麗善想要對『支持張麗善、就是支持馬英九』的布條提告。三、台北市黨部及政黨高層紛紛希望馬英九可以出來掃街,讓馬迷、藍軍歸位,挽救低迷的選情。到底,馬總統是國民黨的票房保證、還是票房毒藥?馬總統出面輔選,對國民黨籍候選人到底是好是壞?

外國人是否應享有使用全民健保的權利?

外國人是否應享有使用全民健保的權利?

前陣子,全民健保因「中生納保」問題,再次成為新聞焦點與立法院攻防的爭議點。爭議之一,在於中國學生、甚至是外國學生是否應該納保?究竟,不屬於公民的「外國人」是否有權利享受公共醫療資源?還是「外國人」應按經濟能力自行購買商業保險?

這個爭議,牽涉到「全民」如何看待持非本國籍護照的外國人、牽涉到已納保的人如何看待沒納保的人。由於社會保險的主要財源來自全民每月繳納的保費,任何社會保險政策,有賴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才得以永續經營;換句話說,民眾的共識會形塑社會保險政策可能改變的方向與幅度(Brooks and Manza, 2006)。基於此,探究「全民」的態度走向有助於未來政策方向的討論。

與其信專家,不如信大家:什麼是「預測市場」?什麼是「未來事件交易所」?

與其信專家,不如信大家:什麼是「預測市場」?什麼是「未來事件交易所」?

選前倒數,根據中央社報導,政大技轉的「未來事件交易所」11月5日遭警方質疑涉及選舉賭盤遭搜索,結果證實是烏龍一場。

不過,換個角度想,人們(包括大家和專家)不都想預測未來嗎?「預測市場」這項新的預測工具,如同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新事物一樣,因為人們還不瞭解,所以很容易招致誤解和扭曲。因此,本文的宗旨只是讓大家藉機瞭解什麼是「預測市場」和「未來事件交易所」,本文希望從理解的的角度出發,介紹「預測市場」給大家,包括:《選舉研究》期刊當中的研究論文〈台灣選舉預測:預測市場的運用與實證分析〉,以及《未來事件交易簿:集體智慧的新平台與新典範》一書。

什麼是「誘導式民調」?以MG149帳戶民調為例

什麼是「誘導式民調」?以MG149帳戶民調為例

民意調查對選民以及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人們可藉以瞭解民意的分布狀況,當成制定政策、選戰策略、價值判斷等參考資料。然而,有些民調的目的卻不在於瞭解民意,而是在於塑造某種特定目的,本文以最近的案例來簡介「誘導式民調」。誘導式民調很常見,問卷設計者不是缺乏訓練就是明知故犯,希望藉由此機會說明澄清。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發佈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認同來到了60.4%的新高點,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都是」者分別都掉到史上新低的3.5%及32.7%。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台灣人」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台灣認同會逐漸增加呢?台灣認同的升高也意味著台獨或民進黨支持者的增加嗎?

臺灣統獨的民意分布:臺獨是共識嗎?

臺灣統獨的民意分布:臺獨是共識嗎?

臺獨是台灣社會的共識嗎?本文分析民調資料指出目前多數臺灣人想要的是「維持現狀」,而「儘快統一」是最不被接受的選項。進一步追問,若宣布獨立不會引發戰爭,有六成五民眾認為臺灣應該成為新國家;若會引起戰爭,仍有四成認為應該成為新國家。此外,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一致時,仍有六成民眾反對統一;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差距很大時,只有一成民眾贊成統一。

兩岸貿易、世代、與統獨

兩岸貿易、世代、與統獨

2014年春天的太陽花社運,使台灣全民熱議兩岸政經整合議題,許多新聞及評論以世代(Cohort)的概念切入,認為年輕一代的台灣民眾反對中國、反對整合,因此把此社運定調為世代衝突。但真的是如此嗎?本篇文章以2012年的民調資料觀察,發現台灣年輕一代事實上兩岸經貿的態度並非有共識,而是較年長一代更為分歧,分歧的來源來自對兩岸未來統獨可能性的認知差異。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 vs 自由、人權保障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 vs 自由、人權保障

無論是否支持民主體制,台灣社會中有相當一部份民眾所想像的「民主」與人民主權、自由權利保障這樣的民主核心理念有一些差距。年輕世代特別重視參政權的發揮以及表意與結社等自由權利的保障。藍營中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法律與秩序是最重要的民主意涵,而僅有少數受訪者認為多黨競爭與媒體自由是民主的重要特徵;在綠營中,有顯著較高比較的民眾認為多黨競爭與媒體自由是民主的核心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