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ting for Corruption? 為什麼選民投票給貪污的政客?

Voting for Corruption? 為什麼選民投票給貪污的政客?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明明是惡名昭彰政客,被以貪汙罪起訴,甚或有貪污、圖利等罪名判決確立前科,卻能一再地在選舉中獲得選票,進而勝選。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而是政治學上一個難解的矛盾(paradox):「貪污不為人所愛,但貪汙政客卻受到歡迎」,這個難解的習題大概可類比於為什麼電視劇和小說當中,劈腿男總是能一再受到女生青睞而繼續劈腿。政治學針對貪汙政客還能獲得選票這個矛盾的現象,發展出了兩種理論,分別是資訊理論與交易理論(trade-off),另外還有幾個從「對貪汙嚴重程度的預期」來解釋的政治心理學理論。

對比式選舉民調的錯誤解讀

對比式選舉民調的錯誤解讀

媒體一再以抽樣誤差為標準來判定對比式民調中候選人支持度差距是否具有統計顯著性,這是對選舉民調的錯誤解讀。這種錯誤,不但國內媒體常犯,國外亦然。而且不但媒體,連影響重大的政黨提名制度也犯同樣錯誤。本文透過對統計觀念的解釋,說明應如何比較民意調查所呈現不同候選人的支持度。

2012總統大選有做票嗎?

2012總統大選有做票嗎?

隨著2016總統大選接近,2012大選的相關新聞又浮上檯面。當你google相關關鍵字時,進入眼簾的卻是一個動魄驚心的網站:2012台灣總統選舉作票事件簿!對於民主選舉來說,做票意謂著投票這個民主機制失靈,近而使得選出來的勝選者沒有民主正當性。那麼,2012到底有沒有做票?本文將先回應該網站上的判別方法,再提出兩個政治科學界常用檢定做票的統計方法,叫作選舉犯罪學(Election Forensics)。

從理論看選戰:選舉研究的回顧

從理論看選戰:選舉研究的回顧

每到選舉,不管你關不關心,總會聽到許多「選舉語言」。新聞分析所說的「政策買票」、「團結牌」、「經濟牌」、「安定/兩岸牌」,是什麼意思?對選舉有什麼影響?「含淚投票」又是哪一招?在歷經多次民主選舉之後,關心政治的選民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自己對選舉的分析。不過,以上所說的選舉策略,其實背後都有理論基礎。透過對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來分析台灣選舉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本文希望用簡單的方式來幫大家了解這些選舉招數,看看他們是怎麼產生、到底有沒有效?

馬總統的2014輔選效果 — 一點統計分析

馬總統的2014輔選效果 — 一點統計分析

2014年熱烈無比的九合一選舉方落幕,各種敗選檢討也隨之展開。在選戰過程中,有幾件看似相左的事件,卻都與馬總統及國民黨有關:一、嘉義市長國民黨候選人陳以真居然放了馬總統鴿子。二、雲林縣長國民黨候選人張麗善想要對『支持張麗善、就是支持馬英九』的布條提告。三、台北市黨部及政黨高層紛紛希望馬英九可以出來掃街,讓馬迷、藍軍歸位,挽救低迷的選情。到底,馬總統是國民黨的票房保證、還是票房毒藥?馬總統出面輔選,對國民黨籍候選人到底是好是壞?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嚴重挫敗。由於國民黨在選前大打「經濟牌」,希望贏取所謂「經濟選民」的認同,選舉的結果卻顯示經濟牌在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失效。此一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經濟選民」不見了,但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根據政治學的研究,國民黨的敗選並非代表經濟選民已消失。反而,這個結果可能更突顯了經濟對選舉的重要性。只是,對於今日的國民黨而言,經濟牌並不是一張好牌,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以及國民黨對於分配議題的忽視,使得這張過去的王牌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甚至加深了民眾對執政黨的經濟政策失敗的印象,產生反效果。

什麼是「誘導式民調」?以MG149帳戶民調為例

什麼是「誘導式民調」?以MG149帳戶民調為例

民意調查對選民以及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人們可藉以瞭解民意的分布狀況,當成制定政策、選戰策略、價值判斷等參考資料。然而,有些民調的目的卻不在於瞭解民意,而是在於塑造某種特定目的,本文以最近的案例來簡介「誘導式民調」。誘導式民調很常見,問卷設計者不是缺乏訓練就是明知故犯,希望藉由此機會說明澄清。

負面競選的「最佳成果」:讓選戰回歸基本盤、看顏色投票

負面競選的「最佳成果」:讓選戰回歸基本盤、看顏色投票

舉凡抹黑、惡意攻擊以及人格抹殺之類的攻擊對手,在選舉競爭中統稱為負面競選。台灣在今年(2014)十一月份即將舉行七合一選舉。相信有許多人一定早已開始覺得,每次選舉就是一大堆負面文宣,覺得非常厭煩。啊哈!只要你開始覺得厭煩,政客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本文將討論政治學當中對於負面競選(negative campaign)的現象有什麼樣的研究,尤其是它對候選人的影響,以及對選民投票意願的影響。

村里長選舉中的政黨標籤效應

村里長選舉中的政黨標籤效應

離今年九合一選舉已經不到兩個月,而由於年初的太陽花社運,好幾個新興團體投入選戰,希望可以翻轉選舉結果。其中,上百位年輕人投入本年度村里長選舉,希望可以打敗『萬年世襲村里長』。登記至今已有14194位村里長參選競選7851個名額,平均而言是每個選區二搶一。

然而,我國村里長選舉的一大特殊之處,就在於無黨籍候選人得票率極高。自1996年以來,我國村里長選舉中無黨籍候選人的得票率從55%一路上升至76%,這顯然與其它層級的選舉都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難到村里長選舉中的兩大黨招牌不重要或沒有影響力嗎?

超有錢的政黨哪裏不好?

超有錢的政黨哪裏不好?

黨產使得選舉競爭很不公平,但讓超有錢的政黨繼續當選對一般人有什麼壞處?政商關係良好的政治人物難道不是更有辦法為民服務嗎?

本文指出超有錢、政商關係良好的政黨不僅使得選舉競爭很不公平,更使得政黨之間難以發展出強調「政策立場」的競爭模式;此外,超有錢政黨所仰賴的侍從主義分配方式或許能夠拼到少數「自己人」的經濟,但對社會整體卻有負面影響:不但致使經濟成長遲緩、更降低民眾對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