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香港雨傘運動10週年及反送中運動5週年、臺灣太陽花運動10週年,恰是回顧中、港、臺人權與民主發展的關鍵時刻。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與國家人權委員會聯合邀請美國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於今年9月中旬訪臺,並與多個學界及公民社會團體合作舉辦「人權發展」系列講座,同時與「菜市場政治學」合作將部分場次演講逐字稿編輯並收錄為科普文章。本文出自林培瑞教授今年9月9日於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演講逐字稿,經講者審閱及授權後刊登;該演講由政大國發所、國家人權委員會主辦,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主持。一起來閱讀林培瑞老師的演講內容吧!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
中國對外的認知作戰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們都在努力了解與學習的題目。台灣身為中國對外入侵的第一目標,如何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也成為台灣人不能被當掉的必修學分。而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從我學術的角度以及近年來接觸美國華府的實務經驗,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就是當下台灣人要保衛台灣、維持現狀時 最需要看的一本書。想要對抗認知作戰,為何要大家看書?我們不能交給政府、軍隊、或美國就好了嗎?這就跟認知作戰的特性有關。第一,認知作戰是違反戰場倫理的,卻不得不全民一起面對。第二,認知作戰無法靠民主程序獨自解決。第三,認知作戰會傷害民主制度本身。正因為認知作戰不道德、反民主、反法治的特性,大家才需要一起認真研讀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時間正在倒數,但現在補課還來得及。要往洞口的亮光大步前進,就從這本書開始。
新侍從主義在台灣:「花蓮國」的地景政治
近年來,台灣城鄉差距序擴大,資源與人口往直轄市集中,治理逐漸失能。一方面,這是全世界新自由主義浪潮的現象;但一方面,台灣的特色在於承受了中國因素的衝擊,不僅加速地方性的瓦解,還重組為新的權力機制,而這個新的機制反過來不斷壓制原有的在地歷史與文化。我們從地景上可以明確觀察到這點。地景是構成地方性的要素之一,而地景變遷背後往往是政治性的。苗栗與花蓮作為台灣的邊陲縣市,派系為了生存而尋求中國擔當新的「恩主」,在運作過程中,符合中國對於邊陲的凝視以及改造,具體展現在苗栗的「大閘蟹」產業,以及花蓮的陸客夜市上。本文將以這些地景政治為分析對象,突顯背後幽微運作的機制。本文的觀點是,台灣的地方性生產機制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華帝國持續整編地方,以地方派系作為中介。中國與地方派系的合作,造就了台灣國內破碎、流動的中國主權飛地。本文將以花蓮為例,討論中華新侍從體系的權力機制,並指出新侍從體系的運作方式、侷限以及突破的可能性。
太陽花社運十周年 菜市場政治學編輯群共同聲明
回頭來看,2014年真的是世界民主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2014這一年,俄羅斯正式入侵併吞克里米亞而國際噤聲,香港民眾帶著雨傘走上街頭爭取真普選後遭鎮壓,維吾爾人在昆明車站襲擊後開始被大規模監禁,而台灣的學生、公民團體、與上班族們則是發動太陽花運動,阻止當時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政府進一步簽訂貿易協定。在太陽花社運十周年之後的回顧,可以看到在這十年間整個國際局勢逐步演變成今日民主與獨裁兩大陣營的競爭,在這樣的對抗態勢之下,各國對於台海議題的立場變成一個重大分野。當年台灣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擋下服貿,我們才得以維繫民主最前線的角色,且因為獨裁陣營不斷向外擴張,讓台灣的地緣政治地位更加重要。菜市場政治學堅信,要面對這些日漸複雜的議題,台灣更需要維持民主制度以及獨立自主的權力和權利地位。面對內部與外部的各種挑戰,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讓菜市場政治學更相信可以透過政治科學科普的方式,與台灣讀者一起討論台灣面對的各項議題,透過學術的積累,讓政治成為可能的藝術。我們希望能夠招募更多的編輯與作者投入,接棒讓菜市場政治學持續壯大,也讓太陽花可以繼續綻放。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威權演化論》書摘:什麼是「帶著形容詞的威權政體」?
本文主要回顧政治學界對威權主義的定義與類型學,從而去思索中國作為威權政體在理論適用上的困境以及展望。此外,也結合政府治理的問題一同去重新帶領讀者釐清威權主義的概念。
為什麼台灣認同會下降?
自從台灣解嚴以來,政治科學家就不斷詢問台灣民眾跟國族認同相關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是中國人?還是都是?」過去30年來,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顯著增長。不過,近年來,這份認同開始在資料上呈現下滑趨勢,而本文試圖去理解這個饒富趣味的現象。
《尋租中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英文版前言
吳介民在這部啟發性的專書中,處理當代最迫切的一個挑戰:解釋中國的崛起。他的解答巧妙而創新,援引既有理論和經驗研究,同時根據長達二十五年的開拓性田野調查和精心的檔案研究,引入大量的新訊息和洞見。
王安石變法加上墓誌銘,用政治科學研究國家的形成?
本文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理論:假如地方豪強的家族成員居住得位置比較分散,那該家族就比較可能支持中央集權。因為當家族成員四散在國內不同地方時,光是動用家族資源自行招募軍隊可能無法充分保障到所有人。因此在此時,透過支持中央集權,來在全國境內執行一致的國防安全政策的話,反而可以保障到更多家人。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多部門參與─以新南向為例
隨著臺灣民主化,諸多非政府組織投入援外。根據我們之前的研究,這些NGOs至少包含以下三種,多數早在新南向政策前就已投入各類援助部門。首先是十九和廿世紀陸續來臺服務的國際NGOs;其次是臺灣本土NGOs;其三是成立宗旨就是國際援助的本土國際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