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並非單純僅著眼於受訪者價值觀或個人生涯歷程的微觀研究,貝拉試圖運用美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分期作為外在的宏觀架構,去探討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傳統的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的走向。
導讀《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追尋重建締造公民社會連結的價值

該書並非單純僅著眼於受訪者價值觀或個人生涯歷程的微觀研究,貝拉試圖運用美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分期作為外在的宏觀架構,去探討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傳統的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的走向。
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今年出版的重磅新書《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在前言就直接說他要面對兩大問題。第一,他要回應他自己曾在蘇聯倒台後提出的歷史終結論為何仍未終結,以及這些年來批評者對他的誤解;第二,他希望可以解釋為何川普的當選與民粹主義浪潮,是在「現在這個時候」,才在全世界各地出現。本書的整個理論架構,來自三大因素的匯流:(1)人類隨著歷史逐漸變化對於尋求尊嚴的天性; (2)歐美國家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後; (3)快速的工業化與全球化。三個因素的匯流導致了民粹主義長期伏流,卻在近年來忽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