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民在這部啟發性的專書中,處理當代最迫切的一個挑戰:解釋中國的崛起。他的解答巧妙而創新,援引既有理論和經驗研究,同時根據長達二十五年的開拓性田野調查和精心的檔案研究,引入大量的新訊息和洞見。
台灣民意支持哪種兩岸政策?2002-2020的民意回顧
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要介紹兩位在外國任教的台籍教授在Political Science刊登的最新研究,分別是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與政府系的王德育教授,以及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外交系的陳永福。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整理了過去20年來台灣民意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與走勢,以及台灣的各大黨是如何回應民意的。
戰略三角是「等邊三角形」嗎? 談「戰略三角」理論如何(不)適用
戰略三角理論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提出的,原本是用來分析美國、中國、蘇聯之間的關係,後來由吳玉山和包宗和等學者引入台灣並依此衍伸,廣泛應用來研究美、中、台三邊關係。
「危險邊緣」的台灣民眾親中反美還是親美反中?
中國軍機頻頻進出台灣空域,美國軍艦也在台海附近活動。近日美國拜登總統派遣特使來台與蔡英文總統會談,更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在這台海危機看似一觸即發的時候,台灣民眾對中、美兩國的態度究竟如何?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校園中的2020年大選
今年大選,年輕人對於政治一點都不冷漠,而是超級踴躍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投票。具有投票權的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當中,有90.1%參與投票,比全國公民的74.9%投票率還要踴躍許多。今年適逢大選年,我們再次動用機率抽樣,訪問大三學生的投票行為。
新侍從主義在台灣:「苗栗國」是怎麼來的?
台灣的地方性生產機制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華帝國持續整編地方,以地方派系作為中介,大幅度地改寫台灣的地景政治,使得台灣主權行使領土上排他的權力。苗栗與花蓮作為台灣的邊陲縣市,派系為了生存尋求中國擔當新恩主,在運作過程中,符合中國對於邊陲的凝視以及改造,具體展現在苗栗的大閘蟹以及花蓮的陸客夜市上。
「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
每到選後,照例會有很多人把兩次選舉的得票率相減,用來討論政治勢力的消長。不過,我先前就一直宣導一個觀念:看得票率的變化很容易被誤導。怎麼說呢?分析政治勢力的消長,「催票率」是比得票率更可靠的指標。
台灣政治是怎麼兩極化的?
台灣民眾常說台灣政治越來越兩極化,而美國選民也常抱怨美國政治越來越兩極化。但到底什麼是兩極化?身為政治科學家,我們要怎麼測量政治有沒有兩極化?這篇文章試著回顧台灣過去近二十年來政治兩極化的過程。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不少這樣的討論正是想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對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安定生活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實在不是個理想的選擇。更有文章直接模擬描繪「被統一後的台灣」,試圖向讀者說明,那些圖博港澳統一之後所發生的事,如若換作在台灣會有多可怕。不過大概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不一樣啦、台灣哪有可能這樣,那些都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不能夠套用;或者認為只要乖、只要聽話就能平安無事,現在擁有的安穩生活不但不會改變、甚至還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