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方性生產機制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華帝國持續整編地方,以地方派系作為中介,大幅度地改寫台灣的地景政治,使得台灣主權行使領土上排他的權力。苗栗與花蓮作為台灣的邊陲縣市,派系為了生存尋求中國擔當新恩主,在運作過程中,符合中國對於邊陲的凝視以及改造,具體展現在苗栗的大閘蟹以及花蓮的陸客夜市上。
為什麼中國無法讓台灣農漁業發大財:談政治訂單及契作虱目魚
從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之後,中共對臺系統暫時調整了大規模對臺農產品政策採購的路線,但二○一八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讓共產黨又看到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契機,路線似乎又微調回二○一二年之前的老路。只是這一次,手法更為細膩、範圍更為擴大、官方色彩更加淡薄,但並不表示這樣的舉措就有所中止。我們要問的是,為何這樣的手段一再被實施,卻一直有人會信以為真?
談生鮮農產品市場出口風險分散:九二共識與農產品出口中國
農產品出口中國市場數字成為新聞熱門話題,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與農委會紛紛出面報佳音,不料,卻有人大潑冷水,再次演變為口水戰。到底,農產品盛產與外銷出口成長的關係是什麼?中國市場對臺灣農產品外銷的風險在哪裡?農產品出口有沒有中間剝削?出口成長一定表示農民收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