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民基本收入的年代?

迎接全民基本收入的年代?

你知道韓國差一點就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嗎?
韓國總統大選剛結束,代表保守勢力的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些微之差打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新任韓國總統。雖然這場總統大選最後的攻防集中在「厭女與否」, 但選戰初期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的政策辯論,是李在明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

《獨裁者手冊》書介:為什麼「壞行為」才是「好政治」?

《獨裁者手冊》書介:為什麼「壞行為」才是「好政治」?

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權力」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當初對於政治的改革充滿理想和熱情的政治家,一旦掌握權力之後,其所作所為就變成了一心只想保持在位、而不惜公然背離理想的政客,就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也不能倖免。她在處理緬甸的羅興亞難民危機時沉默不語,已被許多國際人權組織撤消先前的人權獎項。為什麼政治人物一旦掌握權力往往就會開始背離理想呢?對於這個問題,社會科學家們提出了至少兩種不同的解釋。

「贏家通吃」的政治經濟學(上篇:經濟的解釋)

「贏家通吃」的政治經濟學(上篇:經濟的解釋)

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貧富不均」議題已引起眾多的論著討論,然而,關於其起因與後果並沒有定於一尊的說法。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Frank以及史丹福大學公共行政教授Philip Cook將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現象稱做「贏者全拿社會」,並以「市場競爭機制」解釋其起因。1999年WTO舉行西雅圖部長會議時,「反全球化」的大規模抗議揭開序幕,其後許多專書及論文都著重在全球化及經濟因素如何導致不平等的所得分配,每位學者也都嘗試提供解方。本文的目的在從眾多解釋不平等現象的經濟及政治理論中,選取其中四本作品來描述學界從「經濟」到「政治」解釋的不同焦點。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讓我們從社會科學找答案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讓我們從社會科學找答案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月份接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專訪時說:「從華語地區來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四個地區,被殖民最久的卻是最進步的地區,這令人尷尬。」 許多媒體直接下標題:「柯文哲說:被殖民愈久愈文明」,因此引發軒然大波,有超多人砲轟他缺乏文史素養,有人舉出被殖民但是發展很差的國家反例,有人指出不該說哪個地方(尤其中國)不文明。(事實上,若單從這段訪問原文來看,「被殖民」並不是「愈文明/愈進步」的要件)。這麼多人跳出來指責柯P人文素養不足,但是看來看去好像沒有人真正舉出一些具有人文素養的答案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柯P是錯的啊?本文嘗試討論一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如何看待殖民的後果。

談民主與重分配-為何香港特首梁振英堅決反對普選?

談民主與重分配-為何香港特首梁振英堅決反對普選?

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在北京登場,來自港區的政治菁英們,在會中與北京同調,再次確認2017年香港普選行政首長是一項使命必達的「硬任務」。
為何面對2014年才剛轟轟烈烈結束的雨傘革命,香港的政治菁英似乎不為所動?為何來自人民對「真普選」的要求並未影響菁英們的態度?
這篇文章從「民主化與重分配」的角度,去理解香港政治菁英的態度。以政治學的觀點來告訴大家,香港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深刻,當社會財富分配越不均等,人民對於民主化的渴望越大,但卻也正因為如此,政治菁英放手答應政治轉型的機率也越低。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上)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上)

在我們的生活中,意識型態(ideology)及相關詞彙常常出現,但也常常被誤用。例如,在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之前有詩人請辭市政顧問,並說他「原本以為柯是個左派,結果很令人失望」;然而,從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以來,有許多人都在講說台灣人左傾、仇富、反商(尤其年輕人被罵最多),而柯文哲上任後大力檢討各種不合理的BOT案,槓上財團,正好又讓許多人跳出來叫市長不要變成左傾、不要反商,否則「會讓大財團不敢投資」。另一個例子是,有篇評論文章說台灣選戰不敗之道是「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並指出「左傾」讓政治人物下場很慘。他們在說的左與右真的是同一件事嗎?台灣民眾真的是「左傾」與「反商」了嗎?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正好趁這個機會來談談「意識型態」的意涵,尤其,什麼是「左派」和「右派」?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經濟選民」不見了嗎?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嚴重挫敗。由於國民黨在選前大打「經濟牌」,希望贏取所謂「經濟選民」的認同,選舉的結果卻顯示經濟牌在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失效。此一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經濟選民」不見了,但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根據政治學的研究,國民黨的敗選並非代表經濟選民已消失。反而,這個結果可能更突顯了經濟對選舉的重要性。只是,對於今日的國民黨而言,經濟牌並不是一張好牌,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以及國民黨對於分配議題的忽視,使得這張過去的王牌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甚至加深了民眾對執政黨的經濟政策失敗的印象,產生反效果。

誰該承擔風險? 論國家與風險重分配

誰該承擔風險?  論國家與風險重分配

什麼是風險?風險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某種損失發生的機率。什麼是風險分配失衡?就是國家讓特定的一群人代替其他人去接受比較高的風險,或是政府放任人們去自行承擔應該被重分配的風險。

近期食安跟氣爆的悲劇真的可以透過政府的風險重分配去避免嗎?藉由這篇文章,作者簡單談一下國家與風險重分配之間的關係,提出國家介入風險重分配的首要目標,即是確保當人民受到這些突發事件衝擊時,生活不至於過不下去,可以有基本的保障。

羅賓漢悖論:「魯蛇族群」只能追求「未來的美好小確幸」嗎?

羅賓漢悖論:「魯蛇族群」只能追求「未來的美好小確幸」嗎?

理論上當一個社會的貧富不均狀況愈嚴重的時候,人民應該會要求更多重分配政策、更加重視社會正義;但是實證研究方面發現正好相反:愈是不平等的地方,人們要求更少的重分配、國家整體的社會福利水準也愈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除了有錢或有權的菁英們掌握著較多影響政策的權力之外,本文介紹政治經濟學當中對於個別民眾「政治偏好」的一些研究,來討論為什麼貧富不均「不見得」會帶來重分配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