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仔一直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圖騰,是「香港故事」的重要一環。從過去到現在,香港的文化創作者都喜歡以張保仔的海盜故事為藍本,創作小說、電影、電視劇乃至劇場表演(特地為香港參與二〇一〇年上海世博會而製作的歌劇《張保仔傳奇》便是一例)。香港回歸後不久,中國南來文人甘豐穗出版小說《赤鱲角英雄傳:張保仔香港拓荒錄》,自也有回顧漫長的「香港故事」之意。至今,張保仔在香港的足跡仍然隨處可尋——長洲據說曾藏有寶藏或軍火的「張保仔洞」,仍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於維多利亞港之上,「張保仔號」仍來往穿梭,乘載旅客。為何張保仔會與「香港故事」密不可分?原因大概有二:第一,張保仔為人正直具俠氣,這種人物設定向來具魅力,在喜歡談義利張力的港產黑幫江湖電影之中就更是如此;第二,香港恆久作為港口城市,從來與海洋息息相關。涉及海洋的關鍵詞,定然少不了「冒險」與「自由奔放」,這都是引人入勝的故事元素,以海盜生活為題材的日本《ONE PIECE》全球銷量破五億,大概也可歸因於這些故事元素。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路與全球化新史》導讀: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在二戰後,美國對香港發展有何影響,美國與香港有何關係,其所得的關注則相對較少。談論美國角色之時,多聚焦於冷戰時期美國對香港的文化影響,與香港社會乃至政經發展之關連似乎相對淡薄。本書將以跨商故事的例子,反映美國如何與港英政府協力來推動香港的社會發展,以及延伸討論美國第三條路「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其起源與輸出全世界的歷史,若從香港發展經驗來看,在香港模式中有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的身影與特點存在。本書將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梳理美國與香港關係。
《南洋書話:香港、南洋、民國舊書刊記述》導讀:往事不如煙——回望昔日香港與南洋的文化色彩
本書作者蕭永龍其實是馬來西亞人,在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然後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攻讀碩士。他喜歡在台港馬各書店淘書,從中培養跨域文化視野,回顧了昔日香港與南洋的文化點滴。本書剖析冷戰時期香港的文化氛圍,當時香港文化百花齊放,相較當下國安法時期,這更為易見。香港當時的文化生機,受惠於地緣政治力量角力乃至平衡,以及英治時期較重自由的管治哲學。書中各篇講述冷戰時期書刊故事背後的重要脈絡,頗多篇幅回顧冷戰時期在港重要作家的筆法乃至書寫題材,以及重要刊物。每篇文章附有珍貴的書照,讓讀者一睹珍稀的舊書刊影像。
《病有所醫?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導讀:從政治與歷史角度解構新加坡醫療體系
本書將政治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做為探討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切入點,以本土視角剖析新加坡醫療體制的各面向,包含融資模式、監管架構、醫療費用、醫護人員等等主題,完整梳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之運作與成效。作者認為學習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不能忽略該國的政治與歷史脈絡是如何形塑醫療體系,以及他地醫療體系當中所涉及的複雜性。本書將由新加坡醫療體制的角度去探討何謂最佳醫療體制。
「一黨專政」?從比較視野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威權政治之困境》導讀:另一種國家與社會關係想像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是兩位作者施仁喬與劉浩典對近年新加坡政經發展的省思。兩位作者現在都旅居香港,於香港高等學院任教。事實上,他們各自的背景,也能映照新加坡模式的不同面向,這令他們的書寫更具參考價值。
《「依法治國」的迷思》導論:「法治」與威權政治 ——從歷史與比較視野解構司法政治
「法治」的形態與意涵複雜,「守法」不足以概括其意。人的一生,終究不能擺脫政治,法律作為政治之物,便不能不細察。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導論: 誰的「中國」?——從海外華人史解構「中國」想像
本書的特色可簡單以三點介紹:第一,中國大一統式民族主義論述無法精準描述全球華人的「中國」意識。第二,香港與新加坡並非僅為中國「邊陲」,其實扮演著推動「中國」發展的中心角色。第三,海外華人的「中國」意識,源於他們對華南僑鄉的關懷之情。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本書譯者認為,《建國與國際政治》是一部梳理近代國際關係史,重構基本政治概念的讀本。書中內容,可以三點介紹: 第一,外國勢力,可以是主權國家成形背後的重要推力。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第三,在歷史之中,主權國家並非唯一政體形態,以主權國家方式建國,並非完美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