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支持哪種兩岸政策?2002-2020的民意回顧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要介紹兩位在外國任教的台籍教授在Political Science刊登的最新研究,分別是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與政府系的王德育教授,以及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外交系的陳永福。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整理了過去20年來台灣民意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與走勢,以及台灣的各大黨是如何回應民意的。
《民主的價碼》:有錢人有兩張票?潛伏在民主體制裡的金流《民主的價碼》,是透過橫跨歐美各國的數據、法規、統計分析,企圖拆解當代錢與民主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大膽地提出對於民主以及政治獻金規範更好的想像。 前半本的分析深入,後半本的建議充滿願景,對於研究歐洲政治、美國政治、政治獻金運作、政治獻金法規、或對民主運作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十分值得一讀。
戰略三角是「等邊三角形」嗎? 談「戰略三角」理論如何(不)適用戰略三角理論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提出的,原本是用來分析美國、中國、蘇聯之間的關係,後來由吳玉山和包宗和等學者引入台灣並依此衍伸,廣泛應用來研究美、中、台三邊關係。
中美關係已經回不去了:《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書評美國和中國之間長期以來的「交往關係」已經轉為「競爭關係」,在許多區域和領域都展現出愈來愈直接的對抗趨勢。《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為這一主題最新的一本代表作,作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是美國的中國研究代表性學者。在書中,作者仔細地檢閱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各國的競逐狀況,以及東南亞各國對兩大國的反應。
《在人民之間》推薦序:民間作為抵抗的社會網絡《在人民之間》英文版原名《民間》(Minjian)。這部專書介入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轉型與理論定位的辯論,並且以出色的研究對「草根知識分子」這個主題做出卓越的貢獻。
《臺灣總統選舉》摘文:臺灣式民主政治民主化後,臺灣社會的流動化及多元化更為擴大,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而在選區內做了過多的選民服務。 如今臺灣的選民已經視之為理所當然,產生了「我最大」的觀念。自我認同意識高漲的結果,往往也會帶來一些自我中心的想法。
《黑手》推薦序:銳實力是自由開放社會的敵人拜中國對外威脅擴張之賜,中國學界最近十年被迫開拓了一個新領域──中國影響力操作研究。俄羅斯和中國,同樣對西方民主國家投射銳實力,為何中國特別值得注意?「中國模式」獨樹一幟嗎?
執行死刑能挽救總統民調嗎?台灣每一任總統任期間都執行過死刑,死刑目前也仍在台灣刑法之中。每當死刑執行時,除了廢死團體和人權團體們一再出來抗議,認為死刑的執行等於毫無事後救濟可能,反對黨(不管是哪一黨)也會出來揶揄說執行死刑是為了選舉、為了救總統滿意度民調。但是,執行死刑真的可以救總統的聲望嗎?
《修辭的陷阱》導讀:言論如何侵蝕民主?《修辭的陷阱》這本書主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是民主社會的內部張力。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是自由與平等。然而,就跟許多人所擔心的一樣,自由有機會被有心人士利用;甚至不只是有心人,出於善意的公民,往往也會因為無知,而做出傷害民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