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然而在國內,反對黨政治人物動輒批評政府獨裁、專政,比起世界公認的極權國家也不遑多讓。同樣的,台灣的防疫表現獲得世界多國媒體的讚美,但認為政府隱匿疫情、黑幕重重的國內批評者也不乏其人。這些分歧的語言只是政治話術(rhetoric)或硬拗(spin)嗎?還是一句「平行時空」便可帶過?
「危險邊緣」的台灣民眾親中反美還是親美反中?
中國軍機頻頻進出台灣空域,美國軍艦也在台海附近活動。近日美國拜登總統派遣特使來台與蔡英文總統會談,更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在這台海危機看似一觸即發的時候,台灣民眾對中、美兩國的態度究竟如何?
廖文奎的臺灣民族主義的道德性
民族主義似乎總是拒絕被我們理解。它既和歷史牽扯不清、又神定氣閒地定錨於來世。人們急於擺脫它、卻發現它已根植在他們的道德渴望裡。它既帶來創生的力量、也帶來走向死亡的覺悟。它帶來民族間的友好、通往世界大同、也帶來非我族類的敵意。
從民族主義多變的型態裡,臺灣哲學家廖文奎在1950年提出的臺灣民族主義論述,呈現的是什麼道德嚮往,給予我們什麼道德哲學啟發?
競選演說真的能吸票嗎?問希特勒
本篇研究探討了1927年到1933年間,希特勒的演講是否對於納粹黨的選舉有幫助。此一研究恰好與學界在分析競選效果時常常遇到的四個理論困境有所對話。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導論: 誰的「中國」?——從海外華人史解構「中國」想像
本書的特色可簡單以三點介紹:第一,中國大一統式民族主義論述無法精準描述全球華人的「中國」意識。第二,香港與新加坡並非僅為中國「邊陲」,其實扮演著推動「中國」發展的中心角色。第三,海外華人的「中國」意識,源於他們對華南僑鄉的關懷之情。
中國的民族主義在衰退嗎?
外交政策有多大需要回應民意本身是個很大的研究問題。哈佛大學的政府系副教授王裕華最近提到「中國民眾這幾年的民族主義並沒有增加」。既然沒有增加,就沒有民族主義的民意限制外交空間的問題了,而更是政府策略選擇要戰狼外交。不過,中國民族主義真的沒有增加嗎?
藻礁與核四:能源公投與不可分割偏好
最近護藻礁公投(反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引起熱烈討論,尤其有許多學生積極串連連署,但反對者也不少。兩大黨都已表態投入這個議題,並且在討論中與「核四重啟公投」有緊密連結。對於政治學者來說,重大議題當然可以拿來公投,民眾有權利表態民意,而政府也需要照民意辦理。然而,公投到底要怎麼投,會產出怎麼樣的結果,會很大地受到議程設定而左右。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推薦序:挑戰主權國家史觀 ——從海外華商經濟史解構近代中國政治
本書是以同為英國殖民地的兩大港市香港與新加坡之華人為研究對象,同時以經濟策略與民族想像作為切入點,並以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雙珠作為比較對象。此外,由分析跨界的商業網絡入手,更隱含作者「為挑戰威權,挑戰受領土疆域所限的主權國家史觀」的企圖。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本書譯者認為,《建國與國際政治》是一部梳理近代國際關係史,重構基本政治概念的讀本。書中內容,可以三點介紹: 第一,外國勢力,可以是主權國家成形背後的重要推力。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第三,在歷史之中,主權國家並非唯一政體形態,以主權國家方式建國,並非完美無瑕。
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暴君們:《獨裁者養成之路》
如果說馮客的這一本書為讀者剖析了獨裁者如何奪權的手法,和獨裁者們脆弱的本質的話,那麽他沒有講的那部分,就是他們今日的繼承者可以更可怕,手段也可以更高效——但同時,人民也擁有將暴君扼殺在襁褓之中的能力及更為堅韌的抗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