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檔案會說話》書評:如何找尋黑暗時代的微光?「發掘真相」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我們現在對於政治檔案的掌握還有很多在迷霧中,真的是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投入。有興趣加入卻又不知從何著手的人,《政治檔案會說話》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制度已到極限,讓人重新做人:評《菁英體制的陷阱》《菁英體制的陷阱》提出了一個更全觀的觀點:當今的整個菁英制度、人們對菁英制度的信仰,讓所有人都受害,而這需要全盤的檢討,才有可能讓所有人一起逃出這受害的陷阱。
從數位治理觀點看不在籍投票選前之夜,除了各個陣營在競選晚會上聲嘶力竭爭取選民支持外,臺下滿滿的人潮也成為臺灣選舉的特色之一。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人群也同樣摩肩接踵,那就是各大車站,擠滿了返鄉投票的異鄉遊子。看到這個場景,就不禁讓人想像,假設能夠在工作地或是居住地投票,是否就不用舟車勞頓回到戶籍地參與選舉盛會呢?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中共在過去一百年間發展得越來越中國而漸漸不共產,這變化對我們關於中共之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推崇無產階級革命打破國家疆界的中共,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強力守護者,民族主義也就成為一個更好的視角(如果不是唯一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未來的對內與對外行為。若從這角度來看,「臥薪嚐膽」可能才是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真正意涵,習近平對外的擴張或許只是中國韜光養晦後的二部曲。
《真相製造》書摘:「聲量就是一切!」—政府小編的進化與側翼的進擊經歷二○二○年總統大選、COVID-19疫情後,公部門在社群上的聲量交出亮眼的成績,也成為假新聞在臺灣留下最令人意外的影響─一支前所未見的執政黨聲量部隊。
《大科學》推薦序:科學家與大政府《大科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書,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為我們講述了一九三○年代到冷戰時期,美國科學界的重大發展。這條歷史主軸,其實也與東亞的我們息息相關,以下我就來分享跨太平洋的「大科學」發展。
政治檔案的開放之路戒嚴時期的臺灣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無數個人受害、家庭慘遭橫禍,受害者與家屬該如何獲知案件始末? 政治檔案的公開,點燃追查真相的希望,但同時也開啟了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歷史的複雜面貌。不過,檔案中的記載都是事實嗎?我們能不能相信檔案?應該怎樣看待檔案?
一匙鹽有可能改變國家歷史嗎?藉《獨裁者的廚師》觀察威權過往的歷史通常是寫著領導人與政治菁英間的觥籌交錯、運籌帷幄,晚近我們開始對於一般大眾的生活感到興趣,而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視角介於兩者的中間,它記載著獨裁者的廚師們,以一般人的、非政治菁英的眼光,述說自己的生活,同時近距離描寫著對這些獨裁者的觀察。
線上投票等於民調嗎?一個兩百萬人參與還預測大錯誤的故事更多媒體的民調方式已改成線上投票一些網紅們也紛紛在自己的臉書上舉辦投票。 在這裡,我們要來講一個民調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一個兩百萬人參與、預測總統大選錯誤、最後導致一個新領域全面興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