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一再以抽樣誤差為標準來判定對比式民調中候選人支持度差距是否具有統計顯著性,這是對選舉民調的錯誤解讀。這種錯誤,不但國內媒體常犯,國外亦然。而且不但媒體,連影響重大的政黨提名制度也犯同樣錯誤。本文透過對統計觀念的解釋,說明應如何比較民意調查所呈現不同候選人的支持度。
「不得不」順服?建構一個華人剝削華人的黑工市場
《過勞之島》全球的過勞現象:從歐亞職業病徵的不一樣談起
2012總統大選有做票嗎?
實驗室裡的太陽花: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有何特殊之處?
教義衝突抑或權力之爭? 利益,權力與什葉派的早期歷史(632-750) 3

本系列三篇文章藉由追溯什葉派的來源與迄八世紀的發展歷史,強調以教派主義(sectarianism)為主的論述存在一定的問題。一般人常會覺得,伊斯蘭的遜尼和什葉分歧是因為對教義的解釋不同而來的,然而,教派與其追隨者並非一個靜止而定型的族群,若我們把現今中東地區的問題一味歸諸於教派衝突,此觀點將忽略教派成型的不同時代背景,以及相互作用的各種政治社會經濟因素。對於權力以及政經資源的爭奪,以及對於繼承人和繼承方式的分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伊斯蘭的發展。
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什葉派也不是單一族群的概念。如同任何教派、政黨或組織,什葉派作為一個大集合的標籤,除了內部的多樣性之外,也隨著外部時空背景的變化而不斷重組、整合並變革。教派以及其衍生的概念可能與不同的訴求結合,成為一種號召力量與正統性的來源;當然,這樣的概念也可能成為行使暴力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