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在二戰後,美國對香港發展有何影響,美國與香港有何關係,其所得的關注則相對較少。談論美國角色之時,多聚焦於冷戰時期美國對香港的文化影響,與香港社會乃至政經發展之關連似乎相對淡薄。本書將以跨商故事的例子,反映美國如何與港英政府協力來推動香港的社會發展,以及延伸討論美國第三條路「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其起源與輸出全世界的歷史,若從香港發展經驗來看,在香港模式中有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的身影與特點存在。本書將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梳理美國與香港關係。
民眾黨是未來台灣政治的樞紐?

這次總統大選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藍白綠三角嘟在選民偏好順序組態中的消長。在三角嘟選舉之下,選情的激盪從候選人的得票多少看不出來,那要從哪裡看?18世紀法國學者孔多塞首先提出「循環多數」,代表有A與B配對A勝,B與C配對B勝,C與A配對C勝的A>B>C>A的情形。若有一位候選人能在配對PK時擊敗所有的其他候選人,該候選人稱作「孔多塞贏家」,而在配對PK時均被擊敗的候選人則稱作「孔多塞輸家」。三角嘟選舉若無循環多數,則一定會有孔多塞贏家和孔多塞輸家,然而孔多塞贏家不一定即是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而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卻可能是孔多塞輸家。那麼,台灣這次總統大選,有沒有孔多塞贏家?如果有,是多數決選制之下當選的賴清德嗎?本文將根據《美麗島電子報》追蹤民調第109波(1月11日至12日)選前最後民調的估計,得到結果發現得票墊後的柯文哲很可能是孔多塞贏家,而得票最多的賴清德很可能是孔多塞輸家。
《南洋書話:香港、南洋、民國舊書刊記述》導讀:往事不如煙——回望昔日香港與南洋的文化色彩
完全執政就整碗端走?從我國內閣組成的經驗再探聯合政府
大學生的投票意向:東吳大學基本調查
從藍白合及聯合政府的主張談憲政體制的基本觀念

這次大選的熱門議題之一是關於憲政體制,在野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以及柯文哲紛紛提出在野陣營組成「聯合政府」以及要朝向「議會內閣制」修改的主張。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憲政體制議題。憲政體制事關重大,是整個政治體制的根本原則,因此要好好認識與討論,不能只是由政客或者政論節目一直用「去脈絡」的方式來談。如果不喜歡現在執政黨的方向,那麼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加強國會監督的能量,而不是主張把總統的法定權力給剝奪走。如果不喜歡某一個政黨的人,正確的作法是說服大家用選票把該政黨換掉,而不是修改制度讓該政黨無法掌握法定權力。在野黨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論述、告訴大家替代的方案與治國的藍圖是什麼,而不是只有訴諸「討厭執政黨」然後要剝奪總統的法定職權。
關於民調、抽樣、誤差範圍的一些基本認識
長者健保免費好不好?談全民健康保險的財務永續經營
以民主為底蘊的台灣軟實力
歷任總統國慶演說圖表解析》蔡英文與馬英九,在國慶演說講了什麼? 從馬英九的「維繫兩岸關係、簽訂貿易協議」,到蔡英文「面臨區域穩定挑戰、捍衛民主自由」

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每任總統除了就職上任演說以外,每年還會在國慶日發表演說,今年(2023)恰逢蔡英文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非常適合比較幾位總統的演說內容。本文作者利用 term frequency、tf-idf、word co-occurence 等簡單的指標,回顧1997年至2023年四位民選總統的演說,整理出歷任總統演說的高頻率詞彙以及特色詞彙,並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探討歷任總統在任內的國家走向與政策方向。當對岸步步進逼,在安全與有錢之間,台灣應該怎麼做?兩者是零和嗎?與對岸和平共處有可能嗎?又有可能和平共處而不被併吞嗎?若選擇對抗會有活路嗎?這確實是台灣人正在面臨艱難的選擇,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