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每任總統除了就職上任演說以外,每年還會在國慶日發表演說,今年(2023)恰逢蔡英文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非常適合比較幾位總統的演說內容。本文作者利用 term frequency、tf-idf、word co-occurence 等簡單的指標,回顧1997年至2023年四位民選總統的演說,整理出歷任總統演說的高頻率詞彙以及特色詞彙,並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探討歷任總統在任內的國家走向與政策方向。當對岸步步進逼,在安全與有錢之間,台灣應該怎麼做?兩者是零和嗎?與對岸和平共處有可能嗎?又有可能和平共處而不被併吞嗎?若選擇對抗會有活路嗎?這確實是台灣人正在面臨艱難的選擇,值得我們深思。
從「藍白合」談黨內初選方式:開放式?封閉式?台灣是採用哪種?
「聯合政府」有料嗎?從我國憲法中的制衡機制談起
「公民理性論政」是可能的嗎?從實驗政治科學文獻看社群媒體時代的公眾討論
《民主的擂台》導讀: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

本書作者是紐約大學朱利烏斯.西爾弗講座教授大衛.史塔薩瓦奇(David Stasavage)。他講了一個新的民主的全球史故事,顛覆了我們熟悉的民主故事。或許這個新故事將重新燃起你對民主深植人性的信心,同時也讓你更了解「現代民主」的缺點。他否定了解釋民主出現的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和經濟現代化將會帶來民主。他則提出了順序命題:民主和官僚系統發展的先後順序才具有關鍵重要性。不管我們是否贊成史塔薩瓦奇的順序命題,他的「早期民主」概念已經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不僅讓我們更了解「現代民主」的特徵和侷限,也幫助我們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讓我們對過去社會的政治體制更謙卑。也許我們可以從各種「早期民主」的制度中找到修補「現代民主」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