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在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我們不斷聽到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呼籲我國憲政體制應該改成議會內閣制。很多人對內閣制的基本印象是會有個虛位的國家元首,但這個元首可能是由國會間接選舉產生的總統,也可能有著皇室血脈的君主。不過,除非我國之後變成「中華王國」或是「臺灣王國」,不然倘若我國變成內閣制國家,那到時候就會有個虛位總統,而不是一個君主。然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就真的完全沒有權力嗎?本文將會介紹由許友芳和蘇子喬兩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展示了大家以為的「虛位」總統不一定真的沒有實權,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有權力。

從制度層面揭開政治人物當選年齡的秘密

從制度層面揭開政治人物當選年齡的秘密

2024年1月9日法國艾塔爾(Gabriel Attal)出任總理,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年輕政治人物出任政府首長非單一個案:2017年紐西蘭工黨領袖阿爾登(Jacinda Ardern)在37歲時就任總理;芬蘭也於2019年出現年僅34歲的年輕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在國內政黨提拔青年政治人物的措施,常是各政黨選舉攻防的熱門話題。連帶使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國家有機會出現較年輕的政治領袖?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前述三個國家分屬不同的政治體制。因此,除了該國政治生態以及選民的偏好,憲政體制是否也會影響首長年齡呢?根據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三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指出,政治制度是影響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僅統計了「憲政體制」和「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年齡的關聯,更將兩者結合做進一步的研究。三位老師在研究中的幾項重要發現都在文章裡,一起來閱讀吧!

完全執政就整碗端走?從我國內閣組成的經驗再探聯合政府

完全執政就整碗端走?從我國內閣組成的經驗再探聯合政府

在野陣營提出聯合政府,是因為他們認為內閣人事都被執政黨「整碗端走」,形成贏者全拿的結果。在「總統合」正式宣告破局之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仍提議「立法院合」與「行政院合」可繼續進行,而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亦喊話選後「民眾黨可以推薦人才來入閣」作為呼應。這樣看來,藍白兩黨的聯合政府似乎還有敗部復活的可能?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從我國內閣組成的經驗與研究來看,我們很難說政府被執政黨整碗端走。本文認為,這種政府組成的型態並非是聯合政府,反而比較偏向「包含跨黨派閣員」的跨黨派政府。對於聯合政府的理解仍停留在「邀請他黨黨員入閣」的層次,顯然是錯誤理解聯合政府的真正意涵。

從藍白合及聯合政府的主張談憲政體制的基本觀念

從藍白合及聯合政府的主張談憲政體制的基本觀念

這次大選的熱門議題之一是關於憲政體制,在野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以及柯文哲紛紛提出在野陣營組成「聯合政府」以及要朝向「議會內閣制」修改的主張。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憲政體制議題。憲政體制事關重大,是整個政治體制的根本原則,因此要好好認識與討論,不能只是由政客或者政論節目一直用「去脈絡」的方式來談。如果不喜歡現在執政黨的方向,那麼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加強國會監督的能量,而不是主張把總統的法定權力給剝奪走。如果不喜歡某一個政黨的人,正確的作法是說服大家用選票把該政黨換掉,而不是修改制度讓該政黨無法掌握法定權力。在野黨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論述、告訴大家替代的方案與治國的藍圖是什麼,而不是只有訴諸「討厭執政黨」然後要剝奪總統的法定職權。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這幾天台灣政治好不熱鬧,從蔡總統元旦講話,到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蔡總統的堅定回應,然後是四位綠營大老的公開信。在公開信中提到:請總統交出行政權,退居第二線。落實憲法第五十三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明文規定。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行政院「不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嗎?還有,如果總統要交出行政權,是要交給誰?這樣有合憲嗎?趁這個機會,讓我們來看一下憲法怎麼規定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

什麼是一國兩制?它跟聯邦制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台灣不接受?

什麼是一國兩制?它跟聯邦制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台灣不接受?

關於一國兩制以及九二共識,後續有非常多的討論,也有網友或各地外館自發性改圖和翻譯等,在社群媒體上的效應非常活絡,國際媒體的討論以及後續各種公開信呼籲也有很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隱約有一種宣傳方式是開始將一國兩制和「聯邦制」劃上等號,有人講說聯邦制就是「一國多制」,並且提倡台灣應該接受這樣的方案。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聯邦制,以及一國兩制到底是什麼意思。

習近平稱帝?中共政治「制度化」的背景脈絡和其影響分析

習近平稱帝?中共政治「制度化」的背景脈絡和其影響分析

我們必須要了解到民主與獨裁的不同在哪裡。這是台灣與中國最大的不同所在,也是台灣人能夠保有自己生活方式的最關鍵所在。

獨裁國家跟民主國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於「權力轉移」的方式。民主政治是以人民掌舵票選出公僕,由人民來決定政治權力的代言人和代理商的輪替,以定期的選舉來決定政府首長和民意代表。但獨裁國家通常不會有這樣的設計,政權轉移往往都是以非法手段收場。

關於中共政治的發展對地球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實在太大,它早就深深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也影響著全球企業做生意的方式;一方面兩岸如此毗鄰,而且中共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野心一直都毫不掩飾,中共就是對台灣民主體制的最大威脅,沒有之一。

Q & A:多數黨組閣,爭議在哪裡?

Q & A:多數黨組閣,爭議在哪裡?

大選前後,馬總統提出「國會多數黨組閣」的議題,但是新的執政黨民進黨在選後仍然拒絕接受。一定有很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要拒絕?多數黨組閣,到底有哪裡不對?
菜市場政治學在這邊蒐集了一些常見的疑問,設計以下幾題Q&A,希望有助於大家思考相關問題。

其實,各種主張一定都是有利有弊。例如,現在就由多數黨組閣,有助憲政慣例的形成,但是也會碰到憲法上給總統和行政院長之間權責不清的問題。

我們應該要趁這個機會多瞭解一下憲政體制的差別在哪裡,以及一直以來的許多憲政體制改革討論。無論是人民、政黨或學者,也要盡量要求自己跳脫出個人的既定政治立場與利益來思考,如何才是一個適合台灣國情,能夠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

總統制、半總統制、內閣制?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憲政框架?

總統制、半總統制、內閣制?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憲政框架?

個把月前,國民黨新科主席朱立倫在宣布參選國民黨黨主席的同時,提出要將台灣從半總統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主張。然而,對於內閣制是否能根本解決台灣內部的政黨對立與惡鬥,以及民意對行政機關的不滿,則未多加琢磨。要了解內閣制能不能解決台灣的問題之前,總得先知道內閣制與現行台灣體制是甚麼。

本文的結論是:一、內閣制並不會根本的改善台灣現有的政治與社會問題(政黨惡鬥+政府施政政策不反映民意)。不過,若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一起進行改變(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改為比例代表制或單一選區兩票制〔聯立制〕),則有可能根本的解決現存的問題;二、問題的癥結點並不在於台灣是半總統制或是內閣制;問題的重點是在於台灣偏好兩大黨的選舉制度,以及其後續的影響。同時,作者提醒大家,這三種制度都是民主國家才有的制度,在威權國家裡面去做這類型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