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根斯坦盒子」裡的台灣人

「維根斯坦盒子」裡的台灣人

信誓旦旦說自己是台灣人別人不是的人,難道就一定是「台灣人」?

政大選研民調所做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調查為大家所熟知,不過,誰能說每個受訪者口中「台灣人」、「中國人」都有一樣的意義?誰能說25年前和25年後受訪者口中的「台灣人」、「中國人」有一成不變的國族本質?受訪者認同「中國人」者,也許只是早年黨國教育之下對祖國的自然反應,或是戒嚴時期養成的小心翼翼的答案,但也不能排除有人心中對崛起的強國充滿了孺慕憧憬。同樣的道理,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受訪者,可能在回答「台灣人」時心中會惴惴不安;致力於本土運動者,則可能熱血沸騰、充滿了驕傲;而對於民主鞏固後的世代,則在說「我是台灣人」時恐怕不過像美國人回答「Where are you from?」一樣的家常便飯。

阿輝伯真的錯了嗎?

阿輝伯真的錯了嗎?

最近很夯的爭論議題: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所謂的「抗戰不實論」。當現在的歷史教育在強調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時候,其實有非常多的台灣人並沒有在「對日抗戰」,而是在「抗中」。
然而歷史自古自今,真的只有勝利者才有說話的權力嗎?所以當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把台灣歸還給該時的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之後,所謂的「台灣島民的日本認同意識」也就理當一併的消失不復存嗎?作者認為,這一個話題之所以會興起這麼大的輿論漣漪,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國族認同議題在在的牽扯到台灣政治與社會的中央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