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側翼」假說:光譜上極端的候選人會分裂選票並讓對手當選嗎?

「基進側翼」假說:光譜上極端的候選人會分裂選票並讓對手當選嗎?

在一場選舉當中,如果出現了一位立場比較鮮明、在光譜上面比較極端一邊的候選人,將如何影響選舉結果呢?對於主要大黨來說,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側翼」對手?他們會把立場比較鮮明的選民都給吸走嗎?若從現實生活的例子來看,我們要怎麼解釋2016年大選時,民進黨選擇在立法委員選舉跟被認為是光譜上「同一邊」的時代力量合作,不怕被搶走選票嗎?

什麼是棄保效應?為什麼會出現三位候選人同時都不想公布民調?

什麼是棄保效應?為什麼會出現三位候選人同時都不想公布民調?

最近年底地方選戰逐漸加溫,尤其最熱鬧的台北市長選舉更占盡所有版面,各候選人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無不時時刻刻緊盯著各網站平台各地征戰。但就在熱戰方酣的當下,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景:整個八月,全國所有媒體,沒有任何關於台北市長選舉的民意調查!有趣的是,同樣是選舉前夕,四年前八月各個媒體跟團體至少公布了6次台北市長民調結果。而今年八月的另外幾大都市市長選舉也都有新民調數字。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還記得選舉日前各政黨對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搶票大戰嗎?在投票日前整整兩週,無論在新聞裡、政論節目中、社群網站上、親朋好友間,要怎麼投政黨票往往成為言論交鋒、甚至反目成仇的一大炸彈!為什麼投個票也要那麼痛苦,大家不能想投誰就投誰就好呢?這個案例恰恰好顯示台灣民眾在準備投下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那一剎那,同時受到了「制度」、「偏好」、「賽局」、與「資訊」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本搞不好能得更多票的各小黨,因為民調較低、選民看民調改策略、最後真的讓各小黨得票也較低,使原本不利小黨的民調成為大黨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