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我們不斷聽到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呼籲我國憲政體制應該改成議會內閣制。很多人對內閣制的基本印象是會有個虛位的國家元首,但這個元首可能是由國會間接選舉產生的總統,也可能有著皇室血脈的君主。不過,除非我國之後變成「中華王國」或是「臺灣王國」,不然倘若我國變成內閣制國家,那到時候就會有個虛位總統,而不是一個君主。然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就真的完全沒有權力嗎?本文將會介紹由許友芳和蘇子喬兩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展示了大家以為的「虛位」總統不一定真的沒有實權,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有權力。
歷任總統國慶演說圖表解析》蔡英文與馬英九,在國慶演說講了什麼? 從馬英九的「維繫兩岸關係、簽訂貿易協議」,到蔡英文「面臨區域穩定挑戰、捍衛民主自由」
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每任總統除了就職上任演說以外,每年還會在國慶日發表演說,今年(2023)恰逢蔡英文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非常適合比較幾位總統的演說內容。本文作者利用 term frequency、tf-idf、word co-occurence 等簡單的指標,回顧1997年至2023年四位民選總統的演說,整理出歷任總統演說的高頻率詞彙以及特色詞彙,並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探討歷任總統在任內的國家走向與政策方向。當對岸步步進逼,在安全與有錢之間,台灣應該怎麼做?兩者是零和嗎?與對岸和平共處有可能嗎?又有可能和平共處而不被併吞嗎?若選擇對抗會有活路嗎?這確實是台灣人正在面臨艱難的選擇,值得我們深思。
總統的性格有四種:李登輝總統屬於哪類?
台灣民主化至今,歷經七任共四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是第一位過世的總統。雖然各界對他的功過仍有爭議,但要評定功過,不如分析他的性格。性格與人格不同,人格有與生俱來的因素,而性格則多為學習獲得。認識未來總統的性格有助於預測他的行事風格及可能成就,分析卸任總統的性格則可以檢驗性格與風格、成就的關聯。本文嘗試用已故杜克大學教授 James David Barber 在《總統的性格》(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一書中的理論來分析李總統的性格。
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韓流現象
從去年縣市長競選期間開始,現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已儼然成為全台灣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韓國瑜的高人氣,很快地為他帶來很多粉絲(稱為「韓粉」),然而韓粉的出現,以及他們看似瘋狂的舉動,讓許多人疑惑:為何群眾能夠為自己所喜愛的公眾人物,做出許多平常不會做,不合常理的事情。舉例而言,在美國的一場造勢活動中,幾位韓粉就公然的在攝影鏡頭前面,大口的啃下了冷凍包子,雖然包子還未退冰,但韓粉不約而同的露出了好吃的表情,面對記者大讚包子「好吃」!
總統怎麼「使用」民調?白宮解密檔案的統計分析
在傳統政治學裡的民主理論與模型中,民選政府是全民民意的代表,候選人為了追求最多選票,會讓自己的意見靠近全民的中間。這個模型有兩大假設,一是民眾都知道每個政策的重要性和偏好為何,二則是政治人物們只有乖乖聆聽選民的話然後照做。換句話說,每個政策在推動的時候,就是做個民調,然後總統照民調多數意見去做就對了!這兩個假設看似美好,但似乎好到無法致信——總統真的是乖乖聽多數民意在決策的嗎?信或不信,是要透過實證資料去檢驗的,但是要怎麼用科學方法去檢驗呢?
川普的心理解析—政治心理學的觀點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越來越接近,兩黨候選人的民調差距幾經更迭,美國選民們也都議論紛紛,不知道兩位候選人當選後會做出怎樣的政策決定。生硬的民調數字或許無法完整回答這個問題,但加入兩位候選人的內心分析,就可以從他們的個性、決策模式,以及對美國的願景,推敲出些許端倪。今年六月,美國西北大學心理系教授Dan McAdams 在美國的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發表一篇文章「川普的內心世界」(The Mind of Donald Trump),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川普的人格特質及身為總統的可能決策模式,以下將摘錄McAdams文章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