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選舉期間、還有每天的新聞媒體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黨派人物爭相強調自己「愛台灣」或是「愛中華民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所以政治人物才這樣說嗎?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強調,我們才更加自認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本文的論點從政治菁英的角度出發,探討人們的愛國情感在何時會變得更濃烈。
《螺絲愈來愈鬆》推薦序: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螺絲愈來愈鬆》整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有意思,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有點突兀—本書貫穿了好幾位美國人的生命史,從二戰後的復甦、狂飆的人權運動、美國獨大與石油危機,全球化造成的資本與產業外移,直到網路泡沫與次級房貸風暴。特別地是,這本書刻意地依照時間排列,讓讀者用上帝視角的方式, 看著不同角色在同樣日期的新聞報紙底下,分別過著怎麼樣的生活。這種排列方式如同班納迪克.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裡提到的共時性(Simultaneity),而這個成為民族主義(Nationalism)基礎的共時性, 或許也暗示著本書試著提供的解答
勁旅與弱腳:世界足球排名的政治經濟學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即將開幕,晉級決賽週的各國已經公佈球隊最後的二十三人陣容名單。世界盃是國際體育大事,球員多以代表國家出戰世界為榮,奪取冠軍更是終身成就;也有球員曾因在世界盃裡烏龍球而回國被暗殺;不少國家元首會到賽事現場;這也是全世界最多人口收看即時轉播的體育盛事。球評、球迷,甚至是路人或章魚都開始「預測」哪些隊伍能夠脫穎而出。人們究竟是怎樣預測冠軍金盃的呢?
美國大選結果跌破眼鏡的原因、意涵與展望
11月8日的美國總統大選開票結果,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取得306張選舉人選票當選,高於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232張,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不僅佛羅里達、俄亥俄、威斯康辛、愛荷華、密西根等「搖擺州」全面失守,民主黨過去六屆選舉都拿下的賓州也被川普拿下,在英國脫歐之後,再次跌破所有民調專家眼鏡。美國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熱烈討論,究竟美國發生了什麼事,討論主題不外乎美國沒有想像中自由、既得利益者選民的反撲、多數美國白人骨子裡仍歧視外國人、女性的玻璃天花板仍然無法打破等。
「贏家通吃」的政治經濟學(上篇:經濟的解釋)
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貧富不均」議題已引起眾多的論著討論,然而,關於其起因與後果並沒有定於一尊的說法。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Frank以及史丹福大學公共行政教授Philip Cook將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現象稱做「贏者全拿社會」,並以「市場競爭機制」解釋其起因。1999年WTO舉行西雅圖部長會議時,「反全球化」的大規模抗議揭開序幕,其後許多專書及論文都著重在全球化及經濟因素如何導致不平等的所得分配,每位學者也都嘗試提供解方。本文的目的在從眾多解釋不平等現象的經濟及政治理論中,選取其中四本作品來描述學界從「經濟」到「政治」解釋的不同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