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為政治行為者劃定遊戲規則,而具有相同遊戲規則的國家,往往被假設會有較相似的運作結果。不過,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明明同樣是半總統制國家,也採行並立制為國會選制,有些國家的總統被國會彈劾、被內閣逼宮,最後只能辭職下台;而另外一些總統,則順利推動修憲,企圖讓自己在卸任後轉任總理,繼續掌握實權;也有總統雖然失去國會多數的支持,還面對對立政黨的總理,但仍然具有約束政黨成員以及和國會多數總理抗衡的基礎。為何同樣採用並立制的半總統制國家,卻存在相異的憲政運作結果?本篇文章將介紹筆者與東海大學張峻豪教授共同發表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成果。我們將並立制定義為「兩種或多種選舉方式並行」的選舉制度,並運用三個解釋變項:總統所屬政黨(總統黨)國會議員的主要產生方式、國會選舉的時機,以及憲法對於總統權力的規範,嘗試回答為何相似制度下的總統們,卻會面對不同結局。
從制度層面揭開政治人物當選年齡的秘密
2024年1月9日法國艾塔爾(Gabriel Attal)出任總理,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年輕政治人物出任政府首長非單一個案:2017年紐西蘭工黨領袖阿爾登(Jacinda Ardern)在37歲時就任總理;芬蘭也於2019年出現年僅34歲的年輕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在國內政黨提拔青年政治人物的措施,常是各政黨選舉攻防的熱門話題。連帶使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國家有機會出現較年輕的政治領袖?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前述三個國家分屬不同的政治體制。因此,除了該國政治生態以及選民的偏好,憲政體制是否也會影響首長年齡呢?根據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三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的研究指出,政治制度是影響政府首長初任年齡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僅統計了「憲政體制」和「選舉制度」對政府首長年齡的關聯,更將兩者結合做進一步的研究。三位老師在研究中的幾項重要發現都在文章裡,一起來閱讀吧!
換一種選制會改變 2024 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嗎?
Timothy Rich (芮宗泰) 是美國西肯塔基大學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政治系的學者。此篇研究報告是 Rich 探索不同的選舉制度是否對 2024 年台灣總統大選會產出不同的結果。Rich 此次研究的選舉制度是「排序投票制」,而排序投票制可再細分為澳洲國會選舉採用的排序複選制 Alternative Voting(AV) 和體育記者對球隊排名常使用的波達計數法 Borda Count(BC)。Rich 發現若以選前民調的受訪者偏好進行排序制投票時, AV 跟 BC 的贏家都會是柯文哲,但當他透過電腦模擬去綜合選前民調與大選數據時,AV 跟 BC 的贏家分別會是賴清德和侯友宜,顯示出不同的選舉方式(即「人們的偏好轉換成選票」的方式)對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民眾黨是未來台灣政治的樞紐?
這次總統大選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藍白綠三角嘟在選民偏好順序組態中的消長。在三角嘟選舉之下,選情的激盪從候選人的得票多少看不出來,那要從哪裡看?18世紀法國學者孔多塞首先提出「循環多數」,代表有A與B配對A勝,B與C配對B勝,C與A配對C勝的A>B>C>A的情形。若有一位候選人能在配對PK時擊敗所有的其他候選人,該候選人稱作「孔多塞贏家」,而在配對PK時均被擊敗的候選人則稱作「孔多塞輸家」。三角嘟選舉若無循環多數,則一定會有孔多塞贏家和孔多塞輸家,然而孔多塞贏家不一定即是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而多數決選制中贏得選舉的候選人卻可能是孔多塞輸家。那麼,台灣這次總統大選,有沒有孔多塞贏家?如果有,是多數決選制之下當選的賴清德嗎?本文將根據《美麗島電子報》追蹤民調第109波(1月11日至12日)選前最後民調的估計,得到結果發現得票墊後的柯文哲很可能是孔多塞贏家,而得票最多的賴清德很可能是孔多塞輸家。
PTT西洽「最婆大會」選舉的政治科學
這幾周,PTT論壇長期前五熱門的C_Chat版正在舉辦動漫角色「最婆大會」的版友票選。我們從選制設計、網友的投票行為,都可以到處看到政治科學的影子。我們要怎麼從政治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場熱鬧的網友投票呢?
《民主的價碼》:有錢人有兩張票?潛伏在民主體制裡的金流
《民主的價碼》,是透過橫跨歐美各國的數據、法規、統計分析,企圖拆解當代錢與民主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大膽地提出對於民主以及政治獻金規範更好的想像。
前半本的分析深入,後半本的建議充滿願景,對於研究歐洲政治、美國政治、政治獻金運作、政治獻金法規、或對民主運作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十分值得一讀。
為何全國性民調估不準?談美國憲法中的選舉人團制度及州權的結構性因素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代表民主黨參選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選前各項民調均超前代表共和黨的川普(Donald Trump),最後卻跌破專家眼鏡,川普贏得總統大選的寶座。不過,希拉蕊得票率為48.2%,川普為46.1%,希拉蕊還比川普多2.1%,但是最後卻輸了總統大選,這是因為美國總統大選是採用間接選舉的「選舉人團」制度,而川普贏得304張選舉人票,遠遠超前當選門檻的270張。也因此這次2020年總統大選各家媒體都不敢把話說死,而是關注搖擺州(swing state)選民的投票意向。
政黨票除了衝國會席次外還可以有什麼影響?以社會政策為例
乍聽之下,政黨票現在就只是影響選舉結果和國會席次組合的不穩定變數,但政黨票可能影響的範圍其實遠超過政黨席次,對政策的發展也可能有深遠影響。趁著選舉熱,然後民調又已封關,這篇小文章以社會政策為例,簡單談談選舉制度可能對社會政策造成甚麼影響?
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
台灣選民對本次不分區立委的興趣,史上最高
上週一些社群觀察家發現了「不分區立委」成為台灣人google搜尋的當日熱門關鍵字,可見台灣人對於不分區立委的興趣。但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發現,台灣人不只在這周搜尋不分區立委這個關鍵字,台灣人搜尋不分區的次數是有史以來同時期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