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共同體》推薦序:美中對抗下的香港抵抗運動

《反抗的共同體》推薦序:美中對抗下的香港抵抗運動

這篇推薦序,回應一個關於香港抵抗運動的根本問題:如何理解當前香港危機的性質?這個危機最深刻處,正是香港人正在凝聚的政治身份認同與中共急於建造的國族帝國計劃之間的衝突與對撞。反抗的共同體,其反抗之對象,就是正以國家暴力遏阻香港成為自治城邦的共產黨政權。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烈火黑潮》導讀 (2)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烈火黑潮》導讀 (2)

當中國帝國主義、中國經濟民族主義、中國國家強盛的發展繼續擴張,香港就必須持續扮演吸引國際資本的角色,徹底被工具化。在中國國家大戰略之下,香港的民主法治毫無意義,北京只要維持香港作為形式上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最低限度自由,能夠繼續為中國集資跟洗錢就好了。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烈火黑潮》導讀 (1)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烈火黑潮》導讀 (1)

2019年,因為《逃犯條例》修例而爆發了扭轉歷史軸線的反送中運動。一個台灣人毫不熟悉的香港,用震耳欲聾的方式向世界、向台灣展開自我。這樣的震撼,使得許多台灣人一時半刻無法勾勒和解釋香港的現貌。怎麼理解反送中運動半年來的現象背後,怎麼認識此刻隨時處於對峙狀態下的這座城市,對台灣而言,是一份遲來卻必要的功課。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台灣與香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以社群主義思想聞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艾齊歐尼在最新的一篇文章當中,討論了「好的」與「壞的」民族主義典範,他把新興的香港民族主義視為一種優質的民族主義發展,並預言香港民族主義很可能會「台灣化」,也就是說,他把台灣的民族主義也歸在同一個「好的」民族主義類別。不過,到底什麼是民族主義?什麼是好的或壞的民族主義?

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香港和美國的意義

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香港和美國的意義

第24屆的北美台灣研究學會年會,於2018年5月24至26日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行。今年的公開論壇邀請到林夏如以及Harry Harding(何漢理)兩位老師來談「中國崛起」對台灣、香港以及美國的意義。兩位老師風格相異而互補,精彩的內容讓全場超過一百名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裡將講座內容做個摘要。

擁抱反動或溫柔抵抗?香港人應如何面對「暴力政治」?

擁抱反動或溫柔抵抗?香港人應如何面對「暴力政治」?

適逢2017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3/26選舉委員會將選出「第五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本期菜市場政治學很榮幸邀請到香港眾志成員 撰文分享近期香港社會政治觀點。

香港近年出現政府縱容「暴力政治」的趨勢,香港人在此趨勢下,漸漸從激烈反抗轉為認同保守主張,而這其實是思想家赫希曼所說「進步主張會威脅已得到的成果」此一反動修辭的具體展現 。本文主張不應以「擁抱反動」逃避「暴力政治」的威脅,應該持續以「溫柔抵抗」與霸權周旋。

香港2016年立法會選舉與新界環境政治的匯流

香港2016年立法會選舉與新界環境政治的匯流

2016年9月9日,香港的環保界發起了「停止暴力威脅 堅守環境正義」的聯署行動(將於9月13日結束),由中午開始短短六小時,已有超過86個團體及1621個人響應。「每個人都有健康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自由以及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生活」及「我們支持的,絕不止是朱凱廸個人,而是他所堅持的價值和城鄉郊共生的綠運綱領」兩個重點意見。本文整理及陳述從環境運動角度來看的新界環境政治,從而分析2016年立法會選舉如何成為香港三十年來的農業發展及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