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以歷史事件為書寫的主題,作者一共選了台美十個大事件,每一個歷史事件均重現非常詳細的前因後果,把蔣介石政府與美方的交涉與談判過程都寫出來。這些重大事件包括: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因應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蒙古入聯合國案、美國如何應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保衛戰,及蔣經國和台灣化的過程等等。作者寫書的主要動機是要「發現真實」,在歷經威權時期的成長與生活之後,看膩了官方的宣傳用語以及獨裁者所建構出來的平行世界觀,希望從外國的官方檔案當中,把真實的歷史給寫出來。本書的重點在於重建這些重大事件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外交的互動。了解這些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台美關係是怎麼樣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樣子,也更能夠理解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所在乎的「國家利益」,並依此去和其他的國際行為者互動。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意外的收穫、隱憂以及展望
三邊合作以及新南向政策在內的各項援助計畫,使臺灣與在印太地區有利害關係的援助國同儕在價值和戰略上對接,透過認知上的改變、以及合作上的實踐,使臺灣在投入全球共同議題的過程中,順勢將自身的國家安全,鑲嵌為印太安全與繁榮的一部分。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從「建交為本」到「以人為本」&改革的啟動
本文首先將聚焦於2000年代末期開始的一連串援外改革發生的過程,並指出李扁與馬蔡的援外思維差異,是如何超越意識形態與黨派的分野,成為持續的進程。同時,本文亦將論證臺灣的援外轉型如何獲得哪些意料之外的國家安全作用,以及如何重新詮釋了臺灣在國際援助體系中的角色。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中共在過去一百年間發展得越來越中國而漸漸不共產,這變化對我們關於中共之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推崇無產階級革命打破國家疆界的中共,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強力守護者,民族主義也就成為一個更好的視角(如果不是唯一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未來的對內與對外行為。若從這角度來看,「臥薪嚐膽」可能才是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真正意涵,習近平對外的擴張或許只是中國韜光養晦後的二部曲。
「奶茶聯盟」真的存在嗎?七天四萬篇,是誰在推特挺台灣 #TweetforTaiwan?
「TweetforTaiwan」的活動已經持續在推特上延燒了一段時間;那麼,到底是哪些人在推特上聲援台灣呢?任職於印度國關雜誌的專欄作家及專業顧問Amal Sinha,在第一天之後抓了449筆資料下來分析,發現最多轉推者其實是來自印度!為什麼會有這個超越一般台灣人理解的現象呢?在一週之後,又是哪些國家的網民轉推最多呢?
我國護照很搶手?「假護照」的種類與行情研究
最近中華民國護照免簽便利國增至158個,根據報導,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長龔中誠說,我國的護照在黑市行情為5~10萬美元。這個數字令人起疑,筆者認為,身為政府的高官,說話宜有所本。本文目的在提出政治學/社會學者有關於「假護照」的研究。近日由於台灣國護照貼紙的事件,我們的公部門對於護照一事似乎已經失去了平常心與正常處理的態度。在此,筆者認為,過度渲染我國護照的黑市價格,除了造成社會大眾錯誤認知之外,對於有心從事這類犯罪活動者,反到有利誘與鼓勵之嫌。
為什麼國會監督對外政策這麼重要?
政治人物最常告訴我們,任何的外交和談判都要講究效率、機密,而民意總是很麻煩的,所以總是拒絕公布資訊,或者只願意到國會「報告」一下就覺得公開了,而不願接受實質的監督。尤其,最近因為突然宣佈的兩岸外交大事,讓很多人開始宣揚「機密外交是常態」這樣的論點。
其實,我們的政府官員都搞錯了。在外交上,民意是政府的最強後盾,不是敵人。
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外交方面,立法與民意機關的實質參與、制度化參與,是讓對外談判結果最佳化的關鍵。如果沒有國會監督的話,行政官員就會「只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