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早於政府提出「Taiwan can help」口號的2020年,臺灣援外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歷任政府持續的成果。本文接下將逐一介紹臺灣這個經典的人道援助案例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轉型過程中所牽涉的國內與國際政治動態。
轉型中的臺灣援外:從雙邊到三邊與多邊
過去臺灣接受美援的年代,通常會被視為南方的一員。到了今日,就政治民主、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價值等,臺灣越來越接近北方。然而臺灣終究仍不是OECD會員國,並且也仍被OECD分類為「南南發展合作提供者」之一,與泰國並列。然而就是這微妙的位置,顯示出臺灣既扮演中介者,也扮演提供者的特殊性。
「一黨專政」?從比較視野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展演型國家:中國的公眾審查與環境治理》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透過人類與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親身至中國長江三角洲的某個城市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除了親身參與該市環保署的日常運作,也透過問卷調查來反映出民眾對於政府的觀感與態度。
威權國家的領導人繼承與習時代的中國菁英政治研究
中國共產黨召開二十大之際,全球都在關注習近平的領導團隊與中常委人選,特別是哪些人進入了決策圈以及習近平未來可能的領導模式。那政治學界如何討論此次20大呢?除了中國的政治派系與人事佈局之外,政治學家其實更關心獨裁者的權力交接與政治繼承。以中國政治為例,中共從「集體領導」轉為一人領導之後,習近平會如何安排下一任領導人或是轉為領導人終身制?這樣權力集中化的發展又會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中國全球媒體影響力大調查—從臺、美經驗談「高度影響」及其侷限,以及「高度韌性」及其脆弱
本文將基於BGMI調查成果,從臺、美比較觀點切入,進一步討論臺灣如何受北京影響、以及如何進行回應。具體來說,本文關注:臺灣與美國同樣被評為遭受「高度影響」卻又擁有「高度韌性」,兩者所受來自中國的影響、以及對該影響的回應有何異同?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外包式鎮壓》在中國
《外包式鎮壓》一書,於2022年5月中旬出版,作者為多倫多大學政治系副教授Lynette H. Ong,這本書甫出版就受到學術界中國專家一致推崇,並且還獲得經濟學人專文介紹,因為這本書顛覆了學術界過去對於政府鎮壓的研究,也同時翻新了對於中國的認識。
《在人民之間》推薦序:民間作為抵抗的社會網絡
《在人民之間》英文版原名《民間》(Minjian)。這部專書介入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轉型與理論定位的辯論,並且以出色的研究對「草根知識分子」這個主題做出卓越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中共在過去一百年間發展得越來越中國而漸漸不共產,這變化對我們關於中共之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推崇無產階級革命打破國家疆界的中共,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強力守護者,民族主義也就成為一個更好的視角(如果不是唯一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未來的對內與對外行為。若從這角度來看,「臥薪嚐膽」可能才是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真正意涵,習近平對外的擴張或許只是中國韜光養晦後的二部曲。
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暴君們:《獨裁者養成之路》
如果說馮客的這一本書為讀者剖析了獨裁者如何奪權的手法,和獨裁者們脆弱的本質的話,那麽他沒有講的那部分,就是他們今日的繼承者可以更可怕,手段也可以更高效——但同時,人民也擁有將暴君扼殺在襁褓之中的能力及更為堅韌的抗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