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不僅面臨國外市場萎縮,更受到美國技術與專利的限制,使得中國無法獲得生產所需的零組件。
自習近平在7月提出「國內大循環」政策以來,吸引許多目光。
所謂「國內大循環」者,即希望解決中國過去因採用「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而使當前經濟成長受到箝制的問題。
近期中印邊境衝突情勢升高之觀察
2020 年 9 月 4 日,中印兩國國防部長在莫斯科舉行 6 月 15 日加 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以來首次會晤,但無法達成共識。9 月 7 日,中印 邊境拉達克(Ladakh)地區東部的班公湖(Pangong Lake)南岸區 域,中印兩國邊防部隊爆發衝突,傳過程中雙方均開槍,這也是 1975 年以來中印在邊境對峙上首度用槍。雙方在指責對方挑釁且先開槍之餘,也積極加強在邊境部署軍力。
中國對台的「危險邊緣」策略會奏效嗎?
近中國在台海附近頻頻軍演,其戰機也連日騷擾台灣領空。央視主播李紅甚至引前總統馬英九「首戰即終戰」論調出言恐嚇。因此,本文試圖介紹這個國際間談判的「懦夫賽局」。並依此一分析來看中國對台的軍事恫嚇策略是否有效。
新書介紹:《用社會福利鞏固中國威權》
《Welfare for Autocrats》為今年五月底出版的新書。作者是史丹佛大學傳播學系的Jennifer Pan,是位非常年輕,研究中國政治的新星。在這本書中,Pan探討中國自1993年開始實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後稱「低保」),一個社會福利政策,如何成為中國威權政府壓迫異己的制度。
為什麼中國無法讓台灣農漁業發大財:談政治訂單及契作虱目魚
從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之後,中共對臺系統暫時調整了大規模對臺農產品政策採購的路線,但二○一八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讓共產黨又看到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契機,路線似乎又微調回二○一二年之前的老路。只是這一次,手法更為細膩、範圍更為擴大、官方色彩更加淡薄,但並不表示這樣的舉措就有所中止。我們要問的是,為何這樣的手段一再被實施,卻一直有人會信以為真?
發大財後一定能民主化嗎?
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會帶來民主化,所以只要協助一個國家將國內的經濟發展好了,民主體制自然水到渠成,不須外力加以干涉。但現代化理論真的是對的嗎?中國模式是不是打臉了現代化理論?經濟發展對於一國民主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個國家民主化的路徑真的只有一條嗎?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這幾天台灣政治好不熱鬧,從蔡總統元旦講話,到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蔡總統的堅定回應,然後是四位綠營大老的公開信。在公開信中提到:請總統交出行政權,退居第二線。落實憲法第五十三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明文規定。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行政院「不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嗎?還有,如果總統要交出行政權,是要交給誰?這樣有合憲嗎?趁這個機會,讓我們來看一下憲法怎麼規定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
「紅色滲透」不只一種:北京對台媒體控制的三種途徑
旅美中國學者何清漣最近在台灣發表新書《紅色滲透》,闡述中國對外宣傳政策如何對香港、台灣、甚至海外媒體發揮影響。或許由於此書主要內容完成於中國「大外宣」(2009年起)後兩年的緣故,該書探討北京如何影響台灣媒體的部分,較側重「經濟吸納」的方式,而吸納的對象也只論及中時、聯合等一般認為偏向統派的媒體。事實上,根據新近研究,除了經濟吸納之外,北京對台灣媒體施加影響的方法,還包括「規範擴散」、「假訊息輸出」等途徑。
中國的銳實力大平台:統戰、「大外宣」與假新聞
台灣人看中國,有許多人覺得是要人進來、貨出去、發大財的所在;然而,全世界的政策界菁英、智庫、以及學者專家們如何看中國呢?近年來,整個「風向」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本文內容援引了非常多的智庫或學者的研究報告,等同一個小型資料庫一樣,讓大家看到「中國因素」是怎麼樣影響著世界,以及世界各國對它的看法。本文將聚焦在「銳實力」這個面向,尤其是中國的統戰和所謂的大外宣計劃。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導論
台商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不但牽涉海峽兩岸各自的歷史進程與身分政治,更涉及對發展與分配的價值判斷,因此多年來一直「說不清」,甚至「不可說」。從中國政府角度,過度讚揚台商對中國經濟之「貢獻」,有失「顏面」。從台灣角度,對「威權發展主義」採取批判者,不會聚焦於「貢獻」,而著重分配與剝削。對台灣,台商的政治效應更不容易分析,畢竟台商這個集合名詞承載了負荷過重的意義,「奇美」、「旺旺」、「頂新」、「台積電」、「聯電」、「鴻海」等等,各自攜帶著差異的政治想像。西進的台商作為「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更被賦予迥異的工業價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