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民粹領袖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民粹主義、民粹領袖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何謂民粹主義?根據民粹主義研究的先驅學者Cas Mudde(2004)的界定,民粹主義指涉著一種意識形態,其主張社會可分成兩群不同的團體,一是純潔的人民,另一是腐化的精英,民粹主義認為政治應該是人民全意志的展現。政治科學家穆德指出民粹主義的支持者並不是要求直接參與民主政治的運作,而是希望民粹主義的領袖了解他們的需求,透過政策來實現他們的夢想,因此民粹主義的支持者不需要太多的政治參與。換言之,民粹主義的支持者將政治的權力授與民粹主義的領袖,由這些領袖代表支持者來制定民粹主義的政策,藉此改變傳統政治的運作。根據美國政治學者Kurt Weyland(1996)的研究,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策略,具有三種特徵:一、強調個人主義的領導者直接訴諸於主流政治所排除的選民,並以民粹的語言來動員這一群選民;二、民粹主義者通常選擇以直接、面對面的方式來面對選民,而不是透過政黨的方式來動員;三、民粹主義領袖所建立的是低度制度化的個人民粹組織。本文將分析為何會出現民粹現象、民粹領袖的特質和克里斯瑪型政黨、民粹主義對於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為何「後真相政治」的解藥不能只靠「事實查核」?

為何「後真相政治」的解藥不能只靠「事實查核」?

2013 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目擊者在記者尚未到達時,第一時間把現場慘狀用手機拍攝並上傳到推特 Twitter(現改名 X),從此改變了公民記者在網路科技時代的定義。網路社群媒體的崛起讓許多人的第一手新聞來源從傳統新聞媒體變為交友圈之間的轉載,但口耳相傳的模式卻也帶來更多以訛傳訛的現象,再加上近年來人工智慧 AI 在語言和圖像生成上的突破,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問題已不亞於其貢獻,真真假假的訊息不僅能以金融詐騙的方式影響民生,也能透過輿情的操作而控制選舉,進而影響地緣政治。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透過臉書影響英國脫歐與美國總統大選的醜聞,象徵著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後真相」世代。後真相一詞在 2016 年被牛津字典選為年度字彙。雖然中文翻譯普遍將 post 以字面上「後」去做翻譯,但實際上描述的是一種「當訴諸主觀情感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民意」的社會現象,因此 post 以「不重要」或是「缺乏」作為解釋會比用「後」來的更為貼切。換句話說,Post-Truth 是形容當真相不被看重時的社會現象,或是當真相缺乏絕對性時的模糊狀態。

《民主資本主義的歧路》推薦序:欲復興民主,先究其問題根源

《民主資本主義的歧路》推薦序:欲復興民主,先究其問題根源

本書作者是《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他從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結合的歷史開始爬梳,表示民主體制取得正當性,很大程度是因為經濟運行得很好,可以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然而,近年來先進民主國家漸漸受到去工業化的影響,成長趨緩、不平等升高、工資升高、工資成長停滯,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予整個體制嚴重打擊,掌握權力的精英們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當前全世界的民主體制正面臨重大的倒退危機,應該是學界與媒體界的共識,探究這個危機是怎麼來的、該怎麼樣面對與改善,是我們必須要好好面對的課題。

柯文哲與黃國昌是民粹主義者嗎?淺談民粹主義的概念與適用

柯文哲與黃國昌是民粹主義者嗎?淺談民粹主義的概念與適用

近日來由於柯文哲、黃國昌、「館長」陳之漢等人因大力批評政府,讓許多民眾大呼痛快、網路聲量高漲,故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開始出現指責他們「搞民粹」的聲音。那麼柯文哲跟黃國昌等人算不算民粹主義者?本文趁著這個機會,來聊聊「民粹主義」以及柯、黃二人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

歷史仍未終結—閱讀福山2018新書《身分政治Identity》

歷史仍未終結—閱讀福山2018新書《身分政治Identity》

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今年出版的重磅新書《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在前言就直接說他要面對兩大問題。第一,他要回應他自己曾在蘇聯倒台後提出的歷史終結論為何仍未終結,以及這些年來批評者對他的誤解;第二,他希望可以解釋為何川普的當選與民粹主義浪潮,是在「現在這個時候」,才在全世界各地出現。本書的整個理論架構,來自三大因素的匯流:(1)人類隨著歷史逐漸變化對於尋求尊嚴的天性; (2)歐美國家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後; (3)快速的工業化與全球化。三個因素的匯流導致了民粹主義長期伏流,卻在近年來忽然崛起。

What is Populism?《解讀民粹主義》摘要

What is Populism?《解讀民粹主義》摘要

本書作者Jan-Werner Müller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這本小書有幾個目的,首先,他嘗試拆解、界定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提供一個在政治行動上辨識出民粹主義者/論述/政黨的具體方法;接著,他討論民粹主義對於民主制度的害處;最後,他提出一些自由民主主義者與民粹主義者交往的策略建議。在方法論上,本書雖舉出很多實際案例輔助討論,但比較是描述性或故事性的論述支持,並非系統性的實證質、量性資料。

《反民主》導讀:布倫南對民主制度的診斷與處方,以及欠我們的一份病理報告1

《反民主》導讀:布倫南對民主制度的診斷與處方,以及欠我們的一份病理報告1

作為一種普世價值的民主,這十年來似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正當性危機。雖然捍衛民主的理論仍不斷有人提出,但批評民主的書卻更加輕易地攻佔暢銷書排行榜。事實上,筆者近期走入敦南誠品時,先到政治學專櫃逛了一圈,立即映入眼簾的就有《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菁英的反叛》。如果加上其他關於歐美民粹主義的著作,宣揚中國崛起、威權優於民主的各種標題,讀者或許會覺得,人們對民主的不滿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全球共識。不意外,本書即將加添此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