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還會影響選舉嗎?台灣的案例如何做出貢獻

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還會影響選舉嗎?台灣的案例如何做出貢獻

在19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之後至今也已經30年。學術界在研究這些新興民主國家時,發現威權繼承政黨,也就是在民主化之後,人民可以自由成立政黨時,有一群人仍然維繫民主化之前的威權政黨,可能用相同名稱、尊敬相同領袖、使用類似旗幟、繼承威權時期的政黨資源或組織架構、甚至有一些黨員還是同一群人等。在72%的新興民主國家都有這樣的威權繼承政黨,也包括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不過,威權政黨之所以是威權,往往也代表著他們在民主化之前曾經血腥鎮壓過民眾,無論是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PRI)、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韓國的軍政府時期、烏克蘭以前協助蘇聯的政治組織等。也是因為這些血腥鎮壓,讓人民受不了,最後才推翻威權、推動民主化。這時就出現一個政治學家思考的研究問題:假如當初人們費心費力的打敗威權政黨、推動民主化,那為何在民主化之後,還會有那麼多的威權繼承政黨?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半的威權繼承政黨成功的取得執政權,那民主化不就白忙一場?本文將從台灣的白色恐怖資料庫裡進行分析,來看過去的血腥鎮壓在國家民主化後是否還會影響選舉。

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系統來介入選舉有成效嗎?

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系統來介入選舉有成效嗎?

宮廟是台灣的政治人物日常地方拜會的重要行程,每到選舉年更是如此,每逢選舉,台灣的廟宇也跟著熱鬧。本文以下簡介由國立中山大學佘健源、國立政治大學卞中佩、Creighton University Colin O’Reilly,以及世新大學劉玉晳等學者所合著,發表在《Foreign Policy Analysis》的〈In the Name of Mazu: The Use of Religion by China to Intervene in Taiwanese Elections〉(以媽祖為名:中國以宗教介入台灣的選舉),探究中共如何透過滲透台灣的宮廟系統來達到介入選舉的目的。該文以高雄市境內的宮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高雄市各里的媽祖廟密度與被視為親中政黨的國民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呈正相關;然而,都會選區和鄉村選區之間存在差異,僅有都會選區的媽祖廟密度特別與國民黨的得票率呈正相關,這與台灣的宮廟本質存在差異有關,也間接說明為何中共滲透台灣宮廟的效果有所差異。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提到地方政治,台灣人的腦海裡可能會出現派系、宮廟、家族、黑金等等關鍵字,不過民眾對於台灣地方政治的實質性內容究竟有多少了解?本書由12位出生於不同縣市的青年政治工作者、NGO工作者與研究者們所撰寫,將他們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以最在地、最直接、最「愛台灣」出發點,讓讀者理解台灣地方政治金錢與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呈現十個台灣當下的地方政治環境,帶領讀者看看地方政治的眉眉角角,以及許多令人困惑與不解的「台灣最美風景」――人。

基本盤以外的票都去哪兒了:從數據檢視九合一選舉藍綠對決

基本盤以外的票都去哪兒了:從數據檢視九合一選舉藍綠對決

針對今年九合一大選的縣市首長選舉結果,有人稱國民黨大勝,也有論者認為民進黨沒有輸;主張應該和2020年蔡英文票數比較的有,也有觀點認為應當跟2018年對標,這樣才是同類之間的較量;討論席次的有、細究縣市得失之間意義的更多。而本文旨在與王宏恩的文章進行對話,並試圖發展出本文的觀點。

《民主的價碼》:有錢人有兩張票?潛伏在民主體制裡的金流

《民主的價碼》:有錢人有兩張票?潛伏在民主體制裡的金流

《民主的價碼》,是透過橫跨歐美各國的數據、法規、統計分析,企圖拆解當代錢與民主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大膽地提出對於民主以及政治獻金規範更好的想像。
前半本的分析深入,後半本的建議充滿願景,對於研究歐洲政治、美國政治、政治獻金運作、政治獻金法規、或對民主運作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十分值得一讀。

從數位治理觀點看不在籍投票

從數位治理觀點看不在籍投票

選前之夜,除了各個陣營在競選晚會上聲嘶力竭爭取選民支持外,臺下滿滿的人潮也成為臺灣選舉的特色之一。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人群也同樣摩肩接踵,那就是各大車站,擠滿了返鄉投票的異鄉遊子。看到這個場景,就不禁讓人想像,假設能夠在工作地或是居住地投票,是否就不用舟車勞頓回到戶籍地參與選舉盛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