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總統制下總統、總理和 國會的三角關係: 台灣和波蘭的運作經驗分析

半總統制下總統、總理和 國會的三角關係: 台灣和波蘭的運作經驗分析

「半總統制」是結合部分總統制特徵和部分議會內閣制特徵的一種憲政體制,其運作方式與總統制或議會制的運作方式是迥然不同的。首先,半總統制與總統制或議會制在行政和立法關係的運作上,最大差異是存在著總統、總理和國會的三角關係,相對來看,總統制下是總統和國會的平衡關係,議會制則是內閣與國會的信任關係。其次,半總統制國家中,總統和國會不是相互獨立的,總統可以解散國會或是國會可以對於總統所提名的總理和內閣進行不信任投票,所以半總統制結合了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徵之後,所展現的輪廓全然異於單純的總統制或者是議會制。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釐清半總統制下獨有的總統、總理和國會的三角關係運作,並透過對於波蘭和台灣個案的比較和分析,搜尋或診斷半總統制或是總統國會制運作的本質性缺陷,以期對於未來台灣修憲時,可以提供一些處方和解決之道。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在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我們不斷聽到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呼籲我國憲政體制應該改成議會內閣制。很多人對內閣制的基本印象是會有個虛位的國家元首,但這個元首可能是由國會間接選舉產生的總統,也可能有著皇室血脈的君主。不過,除非我國之後變成「中華王國」或是「臺灣王國」,不然倘若我國變成內閣制國家,那到時候就會有個虛位總統,而不是一個君主。然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就真的完全沒有權力嗎?本文將會介紹由許友芳和蘇子喬兩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展示了大家以為的「虛位」總統不一定真的沒有實權,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有權力。

Philip Zimbardo (1933–2024)

Philip Zimbardo  (1933–2024)

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Philip Zimbardo於本周以高齡91歲去世。Zimbardo於1971年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至今仍然對政治科學影響深遠,可說是當代政治科學最重要的實驗之一,甚至徹底改造了全世界對於社會科學實驗的相關規範。權力(Power)是政治科學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是要研究這個概念非常困難。為何人們會創造權力?又為何其他人會服從權力?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權力的多寡?這個重大的研究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引起美國社會科學領域的反思:自啟蒙時代以來,許多對民主跟社會的想像都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自主的、啟蒙的。那為何會有納粹?為何整個社會會聽納粹的話?我們對人類的假設跟理解是否根本有錯?這個反思,引起了整個社會科學跟心理學領域的重大轉向,開始認真研究人類跟權力之間的關係。到底人們是先天就有納粹一般的個性(F scale等發展),還是其實完全是後天的因素(法規、環境)導致的(例如Milgram電擊實驗)。

威權國家的領導人繼承與習時代的中國菁英政治研究

威權國家的領導人繼承與習時代的中國菁英政治研究

中國共產黨召開二十大之際,全球都在關注習近平的領導團隊與中常委人選,特別是哪些人進入了決策圈以及習近平未來可能的領導模式。那政治學界如何討論此次20大呢?除了中國的政治派系與人事佈局之外,政治學家其實更關心獨裁者的權力交接與政治繼承。以中國政治為例,中共從「集體領導」轉為一人領導之後,習近平會如何安排下一任領導人或是轉為領導人終身制?這樣權力集中化的發展又會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科普中的專業與希望-《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推薦序

科普中的專業與希望-《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推薦序

政治學者,或是任何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要如何讓社會大眾知道或是接受那個學科是有專業性的?有趣的是唯有透過像《菜市場政治學》這樣的科普書,才能證成這個學科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或專書當然都是專業的,但是它們的專業性不需要對讀者證明,因為那些作品的讀者多半也就是同一個領域或是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唯有這種面向大眾的、轉譯了研究成果的作品,才能夠對這個社會說明了政治學研究是怎麼一回事。

教義衝突抑或權力之爭? 利益,權力與什葉派的早期歷史(632-750) 3

教義衝突抑或權力之爭? 利益,權力與什葉派的早期歷史(632-750) 3

本系列三篇文章藉由追溯什葉派的來源與迄八世紀的發展歷史,強調以教派主義(sectarianism)為主的論述存在一定的問題。一般人常會覺得,伊斯蘭的遜尼和什葉分歧是因為對教義的解釋不同而來的,然而,教派與其追隨者並非一個靜止而定型的族群,若我們把現今中東地區的問題一味歸諸於教派衝突,此觀點將忽略教派成型的不同時代背景,以及相互作用的各種政治社會經濟因素。對於權力以及政經資源的爭奪,以及對於繼承人和繼承方式的分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伊斯蘭的發展。

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什葉派也不是單一族群的概念。如同任何教派、政黨或組織,什葉派作為一個大集合的標籤,除了內部的多樣性之外,也隨著外部時空背景的變化而不斷重組、整合並變革。教派以及其衍生的概念可能與不同的訴求結合,成為一種號召力量與正統性的來源;當然,這樣的概念也可能成為行使暴力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