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檔案的開放之路

政治檔案的開放之路

戒嚴時期的臺灣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無數個人受害、家庭慘遭橫禍,受害者與家屬該如何獲知案件始末?
政治檔案的公開,點燃追查真相的希望,但同時也開啟了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歷史的複雜面貌。不過,檔案中的記載都是事實嗎?我們能不能相信檔案?應該怎樣看待檔案?

灰色的二二八──讀《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灰色的二二八──讀《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臺灣人的鮮血,應該流在清白的襯衫上。」這是許多白色恐怖政治犯口耳相傳的回憶中,礦業大亨劉明在獄中的義舉。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當有獄友遭槍決前夕,劉明會請家人送來乾淨的白襯衫供其換上,其中之一是因臺北市工委會案而遭槍決的醫師郭琇琮。這位被評價為仗義疏財的商界聞人,在五○年代繫獄前即活躍於政壇,在二二八事件中,他投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組織動員青年學生投入治安維護工作,並提供資金援助。然而,在陳翠蓮新作《重構二二八》透過耙梳檔案卻發現,劉明與其至交陳逸松,表面上是活躍於處委會的民間菁英,但同時也是為警總、保密局「運用」的人員。

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二二八是台灣歷史中最巨大的創傷。雖然我們將這一天訂為「和平日」,我們對它的回憶卻充滿了火藥的煙硝。歷史回憶的對立來自兩個重疊的根源。一是「現在」政治利益的衝突;另一則是對「未來」的不同願景。前者是政治的恆常,後者短期間內不可能消失。可是難道在現階段我們不能擁有一個共同的二二八?無法讓它成為我們這個政治社區共有的、可珍惜的歷史回憶?

五0年代初期白色恐怖簡述:國民黨國家的重建與台灣左翼政治的消逝

五0年代初期白色恐怖簡述:國民黨國家的重建與台灣左翼政治的消逝

228事件中國家暴力的施用雖暫時壓制政治衝突,卻無法徹底解決當時台灣社會對國民黨政府的疑懼與不滿。此外,1948年後國共內戰情勢逆轉,最終是以國民黨受到廣大中國人民唾棄而進入尾聲,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國民黨政府則是輾轉流亡中國各地,在1949年終至臺灣。可以想見228事件後族群關係間的疑懼與不滿,在事件後又受到國共內戰情勢的牽引而變得更為複雜。那麼,國民黨政府是如何在社會疑懼與不滿的氛圍中重建與鞏固它在台灣的政權?受到國共內戰情勢影響的台灣社會,又在國民黨政府重建與鞏固政權的過程中受到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嘗試以這個問題,介紹1949年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折。